讀《遙遠的救世主》有感


    讀閑書,就是打開一扇窗,看不同的事物,聽不同的聲響,也可以使人醒悟。如果說,讀經典,可以讓人在更高維度思考人生,而《天道》這部劇,在我看來亦是如此。

    前天下午,一口氣讀完了《天道》的原著版的《遙遠的救世主》,因為去年刷了一遍電視版的《天道》,所以在那個基礎上讀原著,覺得電視版的更有空間感,而原著版的好處就在讀到有深度的句子,可以細細品味一番,更有感受。相比一般的作品,覺得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很有思考和自己的見解,兼具儒釋道,所以作者的格局非一般,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且非常深厚。而劇中的主人公丁元英更像道家代表,對傳統的儒家文化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包容,而芮小丹則是一個活生生的儒家代表,當生則當,當死則死。

    通過對整部書籍的閱讀,引發我對人生的一系列問題的思考。

    比如「孝」,文中關於「孝」道的理解,比如丁元英父親去世的那一段,他和哥哥兩個人持不同的做法,孰對孰錯,不下定論。如果是我,可以表達我的看法,我會選擇和丁元英一樣的做法,可能不被人理解,但是我有堅持的理由。每個人都有對「孝」道的理解,但是孝是有層次的,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大孝是養心,小孝是養身。書中的哥哥盡的是身,是外在的。而丁元英是養心,尊重父親的意願,不做無效的治療。這樣的事放在現實中,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人都和哥哥一樣,以為的孝,可能只是「愚」孝,停留在現實層面,而非心靈層面的。正如孔夫子所說,孝養父母給吃的,不是孝,因為給動物也給吃的,真正的孝是尊重父母,父母內心的想法才是。所以這是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決定的,認知到什麼程度,行動就到什麼地方。所以丁元英和哥哥面對傳統的「孝」道,而做出的不同做法可想而知。返回到個人來說,人,只能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而無法去改變他人的認知,所以只能給予尊重,而自己盡心即可。如果可以的話,我對「孝」道的理解更完整,就是既給父母以現實的照顧,同時在心靈上給予尊重和理解,作為子女,量力而行,就是道。丁元英的做法更像莊子,不在乎形式,而是直達本質。但儒家不同,既要有內容,也要有形式,更加接地氣。

    關於「另一種生活」:人生與誰同行,很重要。讀到芮小丹因為聽完《天國的女兒》,她震驚了,整整一個星期,跑遍古城所有的音響店,尋找屬於靈魂的聲音。發出的感嘆是:以前的人生都白活了。所有的改變,在遇到訂元英之前,她就是一個普通的警察,遇到丁元英之後,人生打開了新世界,一個不斷覺悟的過程。很是有一種同感,在沒有接觸但經典之前,和接觸經典之後的人生,我就是這樣一種感受。所以,我覺得人除了有現實上的一種照顧,還應該有一種精神上的追求,才會明白,真正的人生,這樣的才是完整的。

    關於音樂的理解,和讀書的境界是相通的。比如丁元英評論三位彈奏家的那段評論,水平之高,令人讚嘆。他說穆特是心到手未到。海飛滋是手到心未到,只有雷德曼是心到口到。而我們通過對一個人對音樂的理解,也可以了解此人的氣度,思想,和文化。而運用到現實之中,讀書(經)的三個境界亦是如此。口到心未到為一層,心到口到又一層,口到心也到是最高層境界。

    關於「獨立」,獨立的女人最美,擁有一技之長才能真正立足社會。書中三位女性都是非常之「獨立」,芮小丹是理想主義者,肖雅雯和歐陽雪是現實主義,雖然最後芮小丹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她選擇了有尊嚴的方式表達自己。從世俗的角度看,也許是一種失敗,但是從覺悟的角度來說,在心靈上是有一定的開拓。肖雅雯和歐陽雪在世俗的意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精神的世界不曾有更大的開拓。

    還有一個思考,就是人的命運是誰決定的。書中有不同階級,不同身份的人,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單從整體來看,求名得名,求利得利。誰才是人生的贏家。在欲望和人性這一杆天平秤面前,誰用人性戰勝了欲望,誰就是贏家。最後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做結束: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讀《遙遠的救世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