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拆书稿搭建万用拆书稿框架?

先说一下重点,我们的拆书稿的格式,除了遵循结构之外,还要做到:

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来看看:

如何搭建万用拆书稿框架?

我们先来说拆书稿的介绍部分:

介绍部分相当于是一个产品页,我们就会先展示这个介绍部分给用户看,告诉用户这个拆书稿,也就是他们要付费的内容是什么。

介绍部分包括三部分内容:书籍介绍、作者介绍和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介绍部分总字数加起来300字左右为宜。作者介绍和书籍介绍两三句话即可,不用太长。有了这样的一个产品页,就相当于告诉用户我们这个音频是讲什么的,从而吸引用户去购买这个产品。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介绍书籍和作者呢?

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强这本书的权威性。

如果说作者有相关的经验经历或者是权威身份已经取得的成就,或者说这本书在某些领域已经小有名气了,那么我们在介绍这本书和作者的部分,就不妨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让读者相信这本书是有权威性的可以是可以帮助到他们的。


不过我们在介绍作品的时候呢,千万千万不能用百度百科的作者介绍方式,就比如我们在百度的时候输入马云,然后百度百科会告诉我们上面说马云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然后做了什么什么样的事情,看起来非常的乏味。


那么我们在介绍作者跟书籍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写得生动呢?给大家分享一个小小的经验:

就比我们这些一本书的作者介绍的时候,可以挖掘一下作者写这本书的动机或者是经历。


前言部分的内容呢,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个是精髓,还有一个是破题。

那么拆书稿的精髓,往往都只有一句话,不过我们可千万不要小瞧这段简单的话,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它就像是全文的一个定海神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很多时候我们读者从精髓的短短几十字,就能够知道这本书是不是他需要的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精髓呢?

它其实非常像我们在演讲的时候,有一个法则叫做7秒钟法则:

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起开头的7秒钟不能够吸引到听众,不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时候,那么听众50%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掉,那么他就不会再去仔细听我们在讲什么。

所以我们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在开头的时候第一时间把这本书的精髓告诉听众——第一时间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写出吸引听众的精髓呢?

它主要是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口语化:

这要求我们用口语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很多人喜欢用书上的原话作为精髓,但这会让人觉得这个书特别的死板,跟自己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导致他们会对我们的拆书稿就没有太大的兴趣。

我举个例子,有篇拆书稿精髓原来是这样写的:

修改前:科学认知风险,理性面对不确定性,使用简单有用的经验法则,最终做出明智的决策。
修改后:如何了解风险及风险沟通方式,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大家来看一下这个修改前跟修改后的对比:

看一下我们在修改前这段话,是不是特别向领导汇报工作。

但实际上这段话用的是书面的用语,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根本不会用这样的口吻去跟朋友说话的,所以我就稍微修改一下。


你看这样改了之后呢,就可以显得更口语化一些,而且我们采用疑问句的句式也就比原来更加能够让用户产生那个好奇心。


精髓的第二个条件:

需要让用户能够听得懂。

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自嗨。

自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写稿的时候觉得自己写得特别好,但实际上听众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他们可能根本就听不懂,因为我们在写稿的时候就没有做到换位思考,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上节课讲过一本书,叫《文明是副产品》,也就是一本用了典型并列结构的书,然后我们来看看这本书它的拆书稿精髓是怎么写的呢?

修改前:文明的出现不是目的论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副产品”造就的。
修改后:古代人民创造的文明,并不是他们带着目的创造出来的,而是在进行其他活动时无心插柳的结果。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两种表述方式有什么样的区别:

实际上在原来的表述方式是这本书里面的原话,这段话其实高度概括了这本书的精髓内容。

但是由于我们很多读者他第一次听到这本书,他并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所以他对里面副产品这个词是没有概念的。

而且这段话也没有对副产品这个词进行解释。第一次听到这段话,的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因此一定不能出现陌生的概念,想方设法让所有用户都听得懂。


所以修改之后,就把 副产品 这个词也删掉了,这段话也就没有生僻词了,而且采用了一个颠覆认知的方法。

什么叫颠覆认知?

我们一开始就说,我们大家以为文明是带着目的去创造出来的,但是后面就告诉他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是人们在进行其他活动的时候,无心插柳的。

一个结果这样提出来以后又会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然后心里面会产生疑问,文明怎么会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用户就会带着非常大的好奇心继续听下去。


第三个要求是一定要对读者有用,要具体。

如果说这本书是可以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书,那我们就一定要写具体的不能太大。

像“了解了什么,最终让我们过上每好的生活”,这样子的描写方式是不对的:

因为写的太假大空了,不够具体。让人家觉得不痛不痒。

读者看了以后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这本书具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目的。

所以我们要写仔细一点。

比如说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就达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样读者才会觉得其实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那我就看一下这本书,看一下这本书是怎么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的。

比如有本叫《赢》的书

修改前的精髓是:如何赢得竞争。
修改后:通用电气的CEO杰克·韦尔奇告诉你,公司和个人如何才能始终处于“赢”者的位置?

然后这本书讲的是关于我们在管理学方面,个人跟企业它要怎么样才能赢得更多竞争。

但是我们看他第一个版本的精髓——要如何赢得竞争。就显得太单薄了。

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竞争是关于什么样的竞争,是关于爱情还是市场还是公司内部还没有进行。

所以在第两个版本的精髓里面就改了一下写得更具体一点。


我们再来讲破题。

那么我们刚才说的精髓的作用是什么呢?

就是让引起听众的兴趣,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然后破题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在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的之后,还要再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样我们才能让听众有代入感。


那么我们在写稿子的时候写到什么样的程度,就算是成功的?

就是可以让听众一秒不落的,把这个音频听完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所以在第一部分用精髓引起听众的注意力后,第二部分就到破题。


如果我们想要用破解引起大家共鸣的话,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叫做场景化。


描述什么叫场景化描述呢?

比如说生活当中我们大家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描述出来,让听众就会觉得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我们这些阅读方法类书籍的时候可以怎么样写破题呢?

我平时会写你在读书当中遇到哪些问题,是不是经常读的慢记不住,那这样写听众就会觉得对,我平时真的是这样说的,就是我呀,然后听众就会接着往下听,这样的描述就是场景化描述


当然破题部分:

不仅仅可以用场景化描述,

我们还可以用名人事例、调查报告、讲故事等等的方式,都可以实现破题的作用:

反正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方式都可以。


在初稿的正文部分,是运输及核心内容的一个展示:

为什么要在象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呢?

其实演讲是一个道理。

我们大家在听演讲的时候在听的过程当中,如果说讲课的嘉宾上来就讲,也不告诉我们听众接下来他重点要讲什么。

我们听就很容易觉得这个演讲者的讲话非常没有条理,我们也抓不住重点。


所以写拆书稿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在写正文部分的时候——就要先对核心内容做一个重点介绍,这是给听众一个提示,让他有个印象,告诉他们我们后面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亮点了。


包括:

第一部分是什么,

第二部分是什么,

第三部分是什么。

一般来说,核心内容介绍三个部分就够了。

有的时候可以写两个,有的时候也可以写四个,但一般来说最理想的是三个。


为什么最理想的三个呢?

其实这个跟演讲人是相通的。

我们大家听过演讲,就会发现很多演讲的重点都只有三个。这个是经过很多实验得出来的。

如果说我们跟听众只要说超过三件事情,听众听完了可能就会忘掉了。

比如说我们大家开会议的时候,一个专家他一上来就告诉大家,这个会我们要讲10个内容或者是20个内容,那么我们一听到这么多的数字就会觉得这个太麻烦了,根本不想听下去,所以拆书稿也是一样的道理,三个,是最合适的。

然后我们看总结部分:

总结部分是在正文部分结束之后,对正文的一个概括跟总结。

我们看模板后面的时候就会发现:

总结的第一句话都是固定的。

就是说今天我们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说了些什么重点:

第一点是什么?

第二点是什么?

第三点是什么?

最后我们要对这三个点进行再进行一个总结,

也就是去对全文的一个升华或概括


那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结尾呢?

实际上这个结尾是为了让听众加深对整个稿件的一个印象。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听完再10分钟到最后很有可能就会忘了我们一开始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结尾帮助听众再回顾一下今天讲的内容。


然后你会发现:

我们在结尾说完了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一句话:

为听者准备的笔记本内容,还有有关思维导图,就在这个音频下方的文稿里,

所以我们后面还要再添加一个思维导图。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做一个这样的思维导图呢?

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就是我们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相当于我们是给付费用户的一个增值服务。

绝大多数人他是在做饭的时候,或者是开车洗衣服打扫卫生的时候去听音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腾不出手来做学习笔记的。

所以我们要帮他们做好一个思维导图去帮助用户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在听完音频,还可以接着看思维导图可以过一下这个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拆书稿搭建万用拆书稿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