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01】大历史下的小历史

在进入推荐书目之前,有必要来讨论一下关于历史这个概念,这是一个宏大的名词,几乎包含了方方面面,随便从那一个地方开是说起,都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列不完的清单,读不尽的书目,即便是每分每秒都在阅读的路上,也未见得可以一窥过去的真容,那么又为什么要做这样收效甚微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私以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在于一直努力维系的传承,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短暂的,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有限的,我们作为一个能够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的物种,只有不忘记过去的苦难,经常性的总结已经发生过的经验,并且把这些积累一代代的传递下去,才能让后来的子子孙孙走的更远,没有过去的人是茫然不知所措的,也是没有自我和定位的,因为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对自我的所有探索和界定,都有赖于时空的限制,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是活在当下的这一刻,过去不可改变,未来不可触碰,唯有当下,才是真实的拥有,那么当下我们可以做什么去让自己更坦然更自信也更自主的面对未知的将来呢,我们只能依靠那些过去的累积,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高更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没有过去,没有历史,也就没有当下的所谓的我们,因为我们是过去的必然结果。

历史是滔天的剧浪,由无数的细枝末节构成,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表面的现象,就像我们看海,无论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看到的都是海,却又都不是海,只是海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那一个瞬间的海呈现出来的样子,可是,即便只是这样,我们也同样不可能看到所谓的客观的海,我们看到的,是经过我们主观意识分析和鉴别之后的海,正如书写历史的人,无论如何标榜自己的客观公正,都不可能做到自己所说的客观公正,书写的都是经过自我主观一时建构的过去,即便自认为做到了相比之下的公平客观,到了读者脑子里,也一样是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就如同一部电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人物,同样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着各式各样的解读和含义,

比起那些具有学术价值博大广泛的历史洪流大场面大事件,我更喜欢去感知那些发生在大场面之下的小细节,在全人类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国家的,民族的,区域的,团体的,家庭的,个人的,这些细小而繁杂的点点滴滴,在历史的洪流中微不足道,却又弥足珍贵,正是这样无数的点点滴滴,才最终构成了人类改朝换代不断前进的昂首阔步,当我们待着后见之明回头再去看这些前人身上已经发生过的,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叹,可是,如果把我们放置在那时那刻那样的场景之中,我们又能比我们的先人看的更长远更透彻吗,

01 《印度佛教史》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关于佛教的,一个比较清晰的体系和过程,佛教对我来说,不是信仰,只是历史和常识,是一种玄之又玄的存在,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本书可以让我这样对佛教云里雾里的人有一个开始的立足点,不是这个体系之中的人,不能去评说作者的观点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面,只能说这是一本买了之后不后悔的书,可以反复的读,而且,越是反复的看,就越是能够理解那些之前只是存在字面上的人,作者把很多复杂难懂的概念和问题进行了整理,介绍了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让我们可以看清楚,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佛教这样一种事物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自己适应周围的,从这种角度来说,佛教无异于一个鲜活的有机体,是具有生命力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也可以是一种历史,一个关于过去的特别的小历史。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建议认真的整理,做笔记,我读的时候做了四张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这样就可以把那些零散的联系看的更清楚。

02 《1989-1994:文学回忆录(全二册)》
一本书好不好,有没有意思,要经过自己的体验,别人说好的,未必对自己适合,别人觉得不好的,未必对自己没有价值,就像木心的这两本书,喜欢的人会喜欢的不得了,觉得字字珠玑,不喜欢的人就会觉得太自我,完全就是自说自话,狂妄自大的不得了,只是每个人的偏好的差异,也是理解出发点的不同,之前有很多次,在书店里看到这套书都是绕着走,总觉得应该就是被吹嘘过头的那一类,无数的知名人士推荐,读完却会觉得不过就是在浪费人生的宝贵光阴,直到某一次,偶然的拿起来,一口气读了十几页,完全被迷住,不知不觉就这样一页页的翻下去,时不时的为了那些迷人的文字露出傻笑,就这样,当场从书店里买了带回去,一路上都在不停的翻看,纯粹的沉浸式体验,完全忘记了周围的所有,只是一门心思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不过阅读这本书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已经读过的书足够多,体会足够深刻,要这样读起来才会时不时的会心一笑,如果没有读过那么多文学的书,对那么多的作者没有一个自己主观的判断,那就还是不要读了,木心的书,不是用来补充背景知识和填鸭,而是为了心灵契合的拈花一笑,他含蓄或者直白的点到,你了结,明白,能够体会到,就是知己,否则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所以,欣赏木心的,大约都是非常自我又主观的人,具有浓厚的自我风格,木心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了别具风格的项链,自成一统。

03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中国史很多年不大看了,最后一本有印象读的下去的,大约是吕思勉的中国简史典藏本,设计,纸张,内容都很赞,能够读的进去,观点和角度也都别具一格,这本也是中国史,不过写的角度很有意思,更强调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算是讲述了大风水之下的小风水的必然,尤其是对于中原和所谓蛮荒地带的分别讲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要言不烦,我觉得比较有看头,大多数的中国史,都是按照朝代的顺序,把那些发生过的事情,这样那样的讲述一遍,或者详细,或者用现在的观点去议论理解,总觉得浮夸又不够深入,也觉得不过就是各种各样的重复和雷同,这本书很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从地理的角度去讲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发展过程,装帧和手感都非常赞,值得买,更值得看。

04 《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李娟作品套装共3册)》
李娟的书都看了,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羊道系列,遗憾的是最后一本《冬牧场》没有被收入做到这个系列中来,这个系列的设计和装帧非常赞,值得拥有,相比较纯粹写虚幻小说的,我更喜欢读这样踏实接地气的文字,带着鲜活的烟火气,打开了平行世界的窗口,让我们看到另外一种人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人情冷暖,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空,可以这样的截然不同,李娟的文字平实不做作,简单不简陋,很容易让书本之外的人和字里行间活着的人同呼吸共命运,她用看似简单质朴的文字揭示了很多深刻的背景,平平常常正在发生的事,就是很耐人寻味,因为读了她的书,特别想去阿勒泰走一走看一看,想知道那样一个神奇而又普通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具有这样的魅力,当然,李娟的文字不会让人错误的产生幻象,她只是心平气和的把那样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讲给你听,就像两个人在闲话家常,没有所谓的揭示和批判,所有的所有,都在于你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你能够感受得到,你就会迷上这样一种调调,就会不由自主的关心那些文字之后那些人和地方又发生了什么,这三本之后,看到《冬牧场》出版真真是非同一般的喜悦,因为李娟,喜欢上了这样一种平淡的真实,读完她的书,会让你不由自主的觉得感受到了什么,可是又说不清楚,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流水一般清澈,雨后彩虹一般难忘。

05 《父亲的失乐园》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迷失和寻找的大话题下的个人的小话题,这一两年讲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书很多,这本没有那么宏大的意愿,只是讲述了自己家里的事情,一辈辈是如何走到了今天的境况,如果从题目来看,似乎讲述的只是作者的父亲的亲身经历,读起来发现不是,是几代人的起承转合,从最初的最初,到后来的无数的家庭,再到个人在大局面之下做出的选择,是沉重的,迷惘的,无奈的,也是不那么苦大仇深的,清晰的,主动的,在许许多多的大事件面前,个人无疑是苍白无力又被动的,生死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更何况所谓的人生和命运,不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要清晰的界定自我的边界,要看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唯有如此,才能知道接下来究竟要往何处去,背井离乡的苦楚,在第二代第三代移民身上似乎已经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了那些关于故土的回忆,也没有了鲜明的对比,可是身份的认同感如此矛盾,足以把人活生生撕裂,过去的不再拥有,当下的一片模糊,要融入一个全新的社会背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有时候,过去是负担,就像沧桑的老城,过去重重叠叠,让人无法放开步子心无旁骛的大胆前行,可是过去是根系所在,正是因为那样的过去,才造就了今天这样的存在,脱离了过去,就成了无源之水,即便可以奔腾入海,最后也还是会迷失在虚无的茫然之中,自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不是一个点,而是一道轨迹。

06 《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
塔奇曼无疑是公认的高手,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讲述的方式,都能够让人沉溺其中,她的文字具备自然的魅力,让人过目难忘,尤其是驾驭这样的宏大场面,可以在平行而又线性的空间层面上,把所有的事情有条不紊的一一道来,仿佛在看过去的胶片电影,那么真实,那么切近,以至于分不清楚,到底哪些是真实发生过的,哪些是用了巧妙的剪辑手段呈现出来的,她让历史像万花筒一样璀璨好看,兼具文学性和历史性,读书就像身临其境,就像在现场亲眼目睹,上帝之手一般的感受,既可以是俯视的整体的全局的角度,也可以是细致入微甚至是正在进行的一览无余的位置,画面感和文字的美感恰到好处的融合,为彼此增光添彩,比起后来的理想国系列硬壳本系列,更喜欢这个平装版的感觉,这个系列都很好看,这一本是我读的她的第一本书,印象深刻的很,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

07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有些城市,即便只是提到名字,也会让人心生向往,比如伊斯坦布尔,比如耶路撒冷,这一本是新版,旧版没看过,好像新版比旧版多了很多的照片和插图,这样的书,纸书比电子版好看,翻看纸书的时候,能够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再想,现在是我们在看人家的故事,以后大约就是人家在看我们的故事,如果能够有人这样有心的把这些记录下来的话,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沧桑而又迷人的地方,有太多太多可以讲述的故事,可能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位作者这样的风格吧,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也只是讲述一个关于这个地方的故事,无数虚幻的故事的表达之后,终于能够游刃有余的面对过去的和当下的现实,作者关于照片的那一段话,我深有同感,大约读书的乐趣就在于这里,千山万水之外的心心相印,不必多度解释的理解认同,这个地球上,这样那样的老城,各有各的不同,却也有着类似的相同,伊斯坦布尔的前世今生,也是许许多多个地方的类似的前世今生,比起那些隐晦的,虚幻的,曲折的故事,更喜欢这样淡淡的笔触道来的真实,能够坦然面对过去,也就能够更好的面对未知的将来吧,这本书是一个人的回忆录,也是许多人的过去进行时,现在进行是,是一座老城的经历遭遇,也是无数人生的起承转合此起彼伏,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留给家里的孩子去读的书,读懂了城市,也就读懂了变化莫测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推荐01】大历史下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