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之小人物大情怀

文/蓝浅


初识这部影片是因它的编剧何冀平先生来我校讲座,她精彩绝伦的创作生涯令我对她的每部著作都心之所往。在她的讲座后我将自己躲在一个封闭空间里看了两遍《明月几时有》,电影里这些小人物的家国情怀真的令人潸然泪下。

电影讲述的是1941年末,香港沦陷。日军侵占香港疯狂抢掠,搜捕滞留在香港的中国文化人士,强令他们合作。香港东江游击队接到上级指示,紧急营救躲避在香港、九龙的文化人士,并在香港人民的掩护救助下,全部安全撤离香港。之后通过枪战、巷战、炸药、硝烟、鲜血和牺牲,讲述在香港沦陷的三年零八个月日子里,一群地道的香港小人物为保卫香港与凶残的日军抗争,奉献出青春和生命的真实故事。

记住我的真名,总能找得到的

影片中周迅扮演的小学教师方兰起初给人一种不谙世事的邻家小妹感觉,她热爱文学,将茅盾的文章自己背的滚瓜烂熟之外还将它们教授于学生,当茅盾问到四年级的学生能否听得懂时,她自信又坚定的答复“听得懂,他们能懂”。这是一种无关于名利的对纯文学的追求,为了能助茅盾夫妇脱险,她颤抖着互送他们到达目的地。

那是她和刘黑仔的初识,以一具死尸为媒介。在茅盾瑟缩着恐惧时她犹疑三五秒后表现出一抹镇定,这样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是一般女子所少有的。因着钟爱所以她无所畏惧,一如她自己所言“茅盾先生的事无论如何我都一定会帮忙的”。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其实也是一种艰难的抉择,这一帮注定了她今后要坚守的立场和要面对的一切魔障,但在方兰看来这种家国大爱是与生俱来的选择,她从未有过挣扎和纠结。所以后来的她离家多年过着地下人士英勇就义的生活。这对于一个文弱的女教师来说无疑是艰难的,可于她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好像她天生就该过如此的生活。

剧中方兰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这些大英雄主义的思想,而是自己的母亲被捕后她由内而外的真实状态。我想这一点周迅真的诠释的很好,于自己她多么想不管不顾去营救自己的母亲,所以当听到此消息后她一反淡定从容的常态变得惶惶不安,就连神色都是惊惧的,这时候的方兰还哪有中队长的样子,她不过只是一个期盼母亲早日回家的女孩子而已。

可最后关头她还是忍痛割爱保全大局,她含着热泪“我母亲是个自私的人……”她明白母亲自己的选择,也知道家国大义是她此时肩上不容置喙的重任,所以她扬长而去,母亲一人的性命比不得短枪队和一整个中队,国家要获得解放就要有人牺牲和流血,这人可能是别人也可能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她紧要关头大义灭亲的明智之举真的不是几句话就能描述的清的。

我怕有人跟踪就不过去抱你了

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是方兰的青梅竹马,到了成婚的年纪他却要一走了之,他说等到胜利后他们还是可以再见的。果决的方兰讲“既然你都要走了,婚也就不用结了”。这段感情的结束没有任何一方是因不爱或者不够爱就肆意践踏感情的,而是动荡的时局决定了他们这样有爱国情怀的年轻人是安定不下来的,婚可以结日子也确实可以照常过,可这样没有自由的日子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家国不幸又何谈个人私欲呢?

起初我对李锦荣是怀着讥讽的,我觉得他没有担当胆小懦弱。尤其在看到他在日军手下风生水起吃喝玩乐时以为他是叛国了,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有种英雄未必见得纤尘不染,他们生于泥泞死于污淖,通身都是被人诟病的存在可他们的脊梁永远挺直,灵魂永远洁净,李锦荣就是这样潜伏的英雄。

离开方兰的岁月里,他丢的是小爱追求的是大爱,他同日军陪吃陪喝陪聊,谈诗作赋都只有一个目的,拿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他最高的使命。电影末尾时阔别多年的李锦荣曾和方兰有次重逢,方母被捕后他迅速去送信,沉沉暮色里翘首楚盼的方兰没有等到送信小姑娘却是等来了李锦荣,隔着三五步的距离他们的神情丰富多彩,所有的担心忧虑,重逢的喜悦,岁月积攒的愁苦都融进一个无声的拥抱里。这过往的须臾数年他们没有忘记彼此也没有埋怨彼此,有的是时间沉淀后驾轻就熟的谅解。

这一别就成了他们的永别,回去的李锦荣被识破了身份,日军长官举着刺刀对准李锦荣,他言的是李锦荣的背叛,讲的是他们的情意,眉眼间无不是痛惜惋惜之色。手无缚鸡之力的李锦荣被砍两刀后仍是笔直的站着,他义正言辞道自己和日本人没有什么情谊可言,因为他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对面不过是披着羊皮的狼罢了,肆虐在中国的土地上口口声声是中国文化的日寇在李锦荣眼里也终究不过是势不两立的敌人罢了。他悄无声息的死在了不知名的角落,如电影开始时消失在了不知名的地方一般,但他是坦荡且平静的。

死不要紧,但别连累队友

方母从电影一开始便就是一个小气鬼吝啬人的扮相,她去沈夫人家拿着两块点心,好言相劝希望他们不要搬家,目的很纯粹就是她要挣房租的,商议无果后便又将两块点心拿走了。看到这里我真的觉得这个老婆婆有点好笑,可到后来她便是颠覆了我的价值观的。

方兰参加地下党的事她那么一个小心翼翼的人竟是没有横加干涉,只是舍不得女儿离开的她闹了一点小情绪,后来的漫长岁月里她靠着门框驻足远望望眼欲穿的期待女儿回来,这不正是为人父母标准的模样吗?

她这个人虽然小气自私可到底她还是识大局之人,谁说她没有家国大爱?她只是从不言表罢了,她好几次替方兰去送信没有多一句叨扰,这不正说明她也是很热衷救国救民之事吗?最后一次送信时她历经坎坷,先被查出装着大量宣传手册,她机灵的狡辩“我不识字的……”,一旁的阿四吓得一哆嗦,她使劲给她眼色。

随后在她身上翻出密信时,她还是一脸正色也没有慌乱到不能言语之地,还一再嘱咐阿四一定说不认识她,所有的折磨疼痛她一个上了年纪的妇人一人承担,她不希望连累任何人,所以直到死她都要保护身旁的小姑娘,那一刻的她是伟大的母亲,真的。子弹穿透了她的额头带出那一抹红,是她心头永远跳动的火焰,她坚信所有的中国人民都会如同她一样即便是死也要死得其所。

自从加入短枪队,我就没想过活着

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从电影开场就是一个痞子形象,他勇敢机智,乖张狠戾,从敌人手中救出茅盾时一脸坦荡,好似杀死一个敌人就如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他在剧中出现的场次是比较少的,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他一直都是一副明朗的面孔,每次出任务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状态,他从没想着怎么活下去也就无所谓何时何地会死掉。

最后二十几分钟的戏里是他和方兰接触最多的时刻,他没有必胜的信念能救出方母,但他云淡风轻的规划着营救方案,仿佛一切他自己做的了主一样。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想让方兰母女团聚。方兰放弃营救计划而悲伤痛哭是我第一次从他眼里看到了疼惜和不舍的情分。他和方兰从未言爱却是有情的,茫茫的海上他乘船远去,方兰告诉他“我的真名是孔方兰,过了年就二十七了,你记住我的真名,总能找得到的。等胜利了,如果还活着,来香港找我”。方兰在抗战的岁月里和刘黑仔的默契已经不言而喻,他们是真的恋人,心怀家国天下的恋人。他们相约抗战胜利后再见,我亦相信他们终归是会再见的!

一定会再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月几时有》之小人物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