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在西宁南边的湟中县。拉练的那年,部队一路前行,在傍晚时分,住进了这个仰慕已久的地方。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来,以前曾和办公室的同事以参观者的身份去过。
那一次,我们是开着车去的。当时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因为是坐在车厢上,没有任何遮盖,感觉到肩膀处的皮衣,都已经湿透了,我们唾骂着这倒霉的天气,催促着司机快点走。
“嘎斯”车,在山坡上慢慢的爬行。
朦朦细雨中,突然看见了一个弯曲着身子慢吞吞前行的身影,看样子应该是一个年老的妇女。
我知道了,这应该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朝圣者”,他们以五体投地的方式,心中充满着敬畏和希望,无论“泥汤水窝”“啪”的一声就趴在了那里,然后爬起来,在继续向前走。
这是藏传佛教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祈祷方式---磕长头。信徒们认为,在人一生的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
看着淋在雨水里、趴在泥坑中的老妇人,那布满了皱纹犹如沟壑般的脸上,却透出来的一种坚毅和庄重,让我们既吃惊又感动。吃惊的是这些人对宗教的痴迷,感动是他们不怕劳苦坚持到底的精神。
哪一次只是参观了一下,这次却完全不同,我们宣传队整个驻扎进了塔尔寺,得以让我近距离的观看了里面大部分的地方。
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建于明万历5年,寺内有丰富的文物和各种法器,以及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佛经和碑刻,是一座佛教的艺术宝库。
塔尔寺建筑物十分巨大,沿山坡的自然条件启建,它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集藏、汉、梵风格于一身。 塔尔寺的前面有八个白塔,相传是为纪念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而修建。
我们住的地方严格地说,应该是大金瓦寺。因为塔尔寺分为大金瓦寺和小金瓦寺两个寺院,大金瓦寺建在山上,小金瓦寺则在山下。
在上一次游览小金瓦寺的时候,那里还几乎没有什么游人,里面灯光昏暗,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佛像,佛像前,则是那尊著名的纯金香炉。香炉很重,我曾经试图将它提起来,但最终是白费力气,它纹丝不动,看着容易,根本拿不起来,估计得有几百斤重。
纯金的香炉在酥油灯下泛着光茫,似乎在嘲笑我的轻佻,也惹的旁边的喇嘛捂着嘴直笑。
小金瓦寺的山路上,有个著名的庙宇,是专门盛放酥油艺术品的地方,那里面酥油的味道特别重,都是由喇嘛用酥油塑造出来的各种人物花鸟。
“酥油花、截绣、壁画”这三种艺术品,被称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大金瓦寺藏语称为“赛而顿”,即金瓦的意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下为藏式“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鎏金瓦顶,回廊周匝。底层前出附阶,为信徒礼拜场所,由于年代久远,信众甚多,又多是采取五体投地的跪拜方法,地下的青石板已经被磨出了几条深深的沟痕。
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不像我们,只是大刺刺的站在那里仰头观望着神像,没有敬畏之心。他们是连看都根本不敢看的,只是低着头,在那里冲着佛像,虔诚的来一次五体投地的朝拜而已。
里面的“大经堂”为土木结构,据说喇嘛最多的时候有8000人之众,里面的经垫密密麻麻,一个挨一个。前面的圆寂了,后面的才能补上。因为人多,锅也大。外面放着几口大铜锅,一个成年人站在里面,外面都看不见,可见铜缸之深,据说做一顿饭要一天一夜,当然这只是传言,不知真假。
经堂为双层平顶建筑,汉式楼阁遥相互映。经堂面阔十三间,进深十一间。里面都是圆形的两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柱子。堂内四壁存放着数百册经卷。夜宿的时候,我们曾搭人梯上去观看,尘土深积,灯光过于昏暗,经书乱堆着,我们也没啥兴趣,就赶紧下来了。
晚上,我们在屋里擦拭手枪,喇嘛进来给我们添碳,看到枪的零件摆了一桌子,他吓坏了,脸色骤变,身上直发抖。他恳求我们把枪收起来,不要放在外面。
“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怕枪啊?”听那个会讲当地话的战友说,喇嘛认为枪是魔鬼,会钻进人的灵魂,把你打入魔道,所以他才会战战兢兢。
听他这么说,我们赶紧把枪收了起来,毕竟我们要尊重人家的风俗和信仰。
天蒙蒙亮,大街上吹起了紧急集合的号声,声音急促而凄厉,催人速醒。我们赶紧起来,匆匆收拾行装,到大街上集合。由于走的匆忙,我把脸盆洗漱用具都丢在了大金瓦寺。
望着远远的塔尔寺重重庙宇,我知道再也没办法回去取了,“算了,权当送给喇嘛当礼物了”这一别,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塔尔寺”,我多么渴望能再回去看看你?看看那庙宇,看看那喇嘛,看看那酥油花,看看那神秘的朝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