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在《人生》中有这样一段引语:“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当时,我对“紧要处只有几步”感到不解,“紧要处几步”这个“步”,是理解成“路”还是“选择”,“几步”到底是一步,两步,三步…… ,在时间里,我隐隐找到了答案。“紧要处几步”,我理解成三步,暂说两步:一步是高考,一步是大学毕业的去向。站在人生路途的十字路口上,学生的最终去向,看似是一个个体的选择,更是看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漂浮与命运。
此书是一本非虚构书籍,是一本纪实书籍。主要是黄灯老师对“二本院校学生”进行跟踪分析,呈现出的“田野调查报告”。这亦是一本教学札记。讲述了黄灯老师在广州F学院任教,由一个契机引发的对学生处境的关注与思考。这本书的调查有一定的地域性,无妨它为了解一个群体提供了一个视角。
以她所教学的两个班级(80后、90后)为样本,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等方式,见证着不同时代下学生的命运。
在时代的浪潮中,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从一个地方“推”向另一个地方,从一个选择“推”向另一个选择。冥冥之中,它是“一根针”——高考,它是一道分水岭,它也是一个“筛子”,把学生“推”向了不同的学校。
在“2020年人生十大遗憾事”,排名第一的遗憾事的是“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将近859万人选择这个选项,难道这个选项存在因果关系吗?因为高考没考好,没进入一所好大学,人生就此碌碌无为 。这样的理解对否?“好大学”,在多数人眼里,是985/211学校,考上了这样的学校,认为人生就此走向巅峰。
全国高校3000多所,其中985/211学校100多所,每年高考人数那么多,能进去这样学校的并不是多数。现在,很少有人会问你学校是几本,换成了:你是985/211还是双非?双非是个广义定义,即,二本、三本、专科的模糊概念。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高考就决定了以后?唯物主义者把其归为命运,一考定终身;唯心主义者把其归为“运气”,“命运洗牌,自己出牌”。高考把它推到任一地方,他还可以努力去改变着。学历只能决定你的起点,决定不了你能到达的高度。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自身,一定不知因为这六个字,牵动了多少学生和家长的心。也一定不知为了“命运”,高考那一年,有多少学生正每日与书与试卷为伴,为了“改变命运”。
虽然我之前说我不喜欢高考的那种模式,但也因为高考,很多人的命运被改变。高考,是学历教育路上最公平的一次,没有之一。对任何人都一样平等。高考在改革的路上,还有空间。
应试教育下,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被抽打的陀螺,无时无刻不在旋转,可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知道连轴转的目的是什么。
《乡村教师》中教师李宝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讲着牛顿定律,
“你们听懂了没?”他焦急地问,他的眼睛已经看不到周围的娃们,但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们懂了!老师快歇着吧!”
“我知道你们不懂,但你们把它背下来,以后慢慢会懂的。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老师,我们真懂了,求求你们快歇着吧!”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背呀!”
背啊,应试教育下,我们是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当面对人生转折的时候,譬如高考,背、练,就算不懂,背也要把它背下来,多得一分,学校就不一样。
高考一系列的行动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什么,那些影响在大学还在演绎着,黄灯老师在书中写到:
“也正因为经受了压力过大的考试进阶,上课时,学生们中规中矩、老成持重,很少有让人惊讶和意外的讨论、质疑发生,他们也不觉得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质疑,应是大学生活的常态。”
这,也是很多学校所缺少的。
黄灯老师提到:
“他们(二本学生)的去向,更是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根据我的观察,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去向会对应不同的城市。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一层层,一级级,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干脆利落,并无多少意外发生。任何群体中,若要跨越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阶层,个体要经历怎样的内心风暴和艰难险阻,只有当事人知道。作为二本学生,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毕业以后,他们大多留在国内、基层的一些普通单位,毫无意外地从事一些平常的工作。”
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4%,大学教育可以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学历已经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学历,不停歇的追逐啊……
说的直白些,现在社会上招聘人,就是唯学历论。我国是教育大国,每年的毕业生那么多,不愁找不到人工作。学历“泛滥”,以致工作要求是名校,真的有必要吗?也许,社会招人的要求,又把学生推向了另一个选择——考研。今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再创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并没有免“俗”,考公、考研,依旧是多数学生的选择。难得是在“考公”和“考研”之间,该如何权衡。
“内卷”,“卷中卷”,这样的热词,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也是对社会的一些状况的“表达”。侧面反映着越来越难考的意味。
此书名是《我的二本学生》,难道仅仅指的是“二本学生”吗?不然,二本学生是模糊概念,它是一个宽泛的说法,指被忽略或不被重视隐秘角落里的学生,包括二本、三本和专科生。
以我的了解,我并不赞成黄灯老师描述的二本学生形象。相对于985、211的学生,他们会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但是总体而言,一本二本的差异并不足以对他们的人生造成质的差异。真正影响学生们将来的命运的,不是一本二本,而是家庭,原生家庭是否健康,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眼界等。
若问学生的路在何方,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最能适应社会现实的年轻群体,往往能最快、最直接地获得较多的发展资源和现实利益。
想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二本学生”的答案,文中并未有答案,抛出了个砖。这答案,还需你自己去寻。
这本书给我的意义:
“他们,以一个个真实的生命,成为我对时代最真切的感知。”
【九洲芳文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