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处事好习惯二:构建温暖的社交网络“出必告,反必面”

美好时光第二周习惯训练


      “出必告,反必面”,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孩子在出门的时候,最起码要告诉父母一声,与父母打个招呼;在回来的时候,也要面禀父母,我回来了,让父母知道。

        那么,为什么要“出必告,反必面”呢?

      我们来聊聊这句话的意思。

      这个世界上,谁最关心孩子?当然是父母,对孩子的安危,父母时刻都是惦记在心的,所以,这句话“出必告,反必面”的一个核心点是“安危”。孩子出门的时候,告诉一下父母去哪里,与哪位朋友出去,父母心里不但知晓了你的行踪,还会考量安全程度,比如小孩子去河边玩,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那是最快乐的地方了,没有问题的,可是,恰恰那里是最容易出危险的地方,所以家长就会阻止,或者提出陪着一起去,这是“出必告”的好处,对孩子来说,这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保护程序。

  因此  ,对于年龄不大的孩子来说,“出必告”里面意味着“保护”,孩子与父母对事情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往往在出门的动机、目标方面,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关。

      那么,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它也是从《曲礼》中来的,在《曲礼》里面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而《曲礼》并非是给孩子写的,这句话的对象是:只要您是作孩子的,只要您的父母仍健在,您就是“人子”,就要遵守的。所以大家千万别以为这个内容就是规定儿童的行为的,对成年人,它更加适用。

      那么,家长们为什么要“出必告,反必面”呢?我们有判断事物的能力了啊!父母为什么还要事无巨细地都知道呢?

  这个时候,当你是个成人了,父母都老了,这句话的核心点则不是“安危”了,而是变成了“安慰”。中国话很有趣,音调一拐,含义就不同了。

  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一生的,无论我们多大了,在他们的眼中都是孩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惦记我们的平安。比如,以前母亲经常给我打电话,通常都是讲些要在外面吃好,注意自己身体的话,往往非常重复,来来回回都是这样的话,记得有一次,母亲一大早突然给我打电话,反反复复告诉我,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不要吃不好的东西等等,讲了太多,我很不耐烦,就问干嘛讲这些啊?后来母亲吞吞吐吐说了缘由,说是昨天晚上做梦,梦到我,就像小时候一样还是个孩子,她带着我去山里玩,结果我丢了,母亲哭着喊着到处找,漫山遍野地找,无论如何怎么都找不到,结果哭醒了。于是开始担心我,马上拿起电话问我是否一切都好,甚至开始想这是不是什么预兆。我于是立刻明白了,赶快开解母亲,我一切都好,那只是一个梦,不要担心。

  大家看看,这就是母亲的心。她随时在担心孩子的安危,连做个不好的梦都会担忧。虽然你长大了,但是你自己在外面工作,社会如此复杂,其实父母的担心,可能比小的时候并没有减少。

  所以,这种时候,如果我们与父母住在一起的话,我们出门,确实要告诉一下父母我去了哪里,与什么朋友见面,大约什么时间回来,如果没有回来,也要电话告诉父母一下,否则父母会担心,你告诉他们你一切平安,这是一种安慰。

      如果你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甚至不在一个城市,那么,我们更需要经常打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们一切平安,免得父母担心。最好保证一两天就一个电话,有的时候是每天一个,聊几句,可是别小瞧这几句话,它可以令父母心安。

      那么,“出必告,反必面”仅仅有这些道理吗?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呢?让我们来更深入地聊聊,我总是觉得,很多古代的智慧,内容很深,如果不仔细聊,可能我们会觉得太寻常了,其实,内容蛮深的。

  其实,“出必告,反必面”这句话,究其核心,就是确定方位,告诉别人我自己在哪里。那么,我要问的问题是,我们告诉的对象,是什么人呢?是陌生人吗?

  一定不是的,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把自己的行踪位置告诉亲近的人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答案是:我们在建立一个“关爱的网络”。

  我们人类,是社会型的动物,有着自己的社会关系,或者说,在最基本的情况下,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在这些圈子的最核心层,我们有一个最紧密的圈子,它的成员包括:父母、配偶、亲密的朋友。在这个圈子里有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成员,我们随时与他们关爱互动,关爱的内容包括:“方位”(“出必告,反必面”就属于方位的关爱)、“情绪”、“健康”、“饮食”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我们平时随时问候一下,有了问题,立刻会有人来支援。比如生病走不动了,是否有亲人朋友愿意半夜开车拉你去医院;突然情感有了问题,是否有人愿意陪伴你听你倾诉。这些,都是“关爱的网络”的好处。

  这种互相关爱的圈子,不但可以在生活中互相照顾,在疾病康复中,也有极大的作用。国外的医学研究发现,心脏病发作后6个月内获得情感支持的人,活下来的概率比其他人大3倍。而参加乳腺癌支持小组使得患病妇女术后预期寿命提高一倍。

  这个圈子最小的结构是父母与配偶,研究表明,单身者要比在婚姻状态的人,寿命明显要缩短,患病比率也会增加。

  不仅如此,在职场中,这种扩大版的互相关爱的圈子,也令人更容易走向成功,美国的著名管理研究者科林斯写了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他在1000多位成功的专业人士退休时,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询问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什么最能激励他们,大部分的回答是:友谊。“他们爱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热爱跟他们一起工作的人”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爱的网络”呢?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平时良好的沟通,我们会互相询问对方如何了,最近你都在哪里啊?感受如何?都在做什么?需要帮助吗?

  这种互动,令我们与亲人或者投缘的朋友结成“关爱的网络”,在这样的圈子里,我们感觉温暖,而这恰恰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需要的。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也见到有两种人,一种是平时乐于沟通,所以人缘非常好,朋友多多,生活得比较滋润;另外还有一种人,平时独来独往,不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很少有朋友,常常难免孤单寂寞。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善于沟通的人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与人进行良性互动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这个“关爱的网络”的大小与紧密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沟通互动的能力。

  而这种沟通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时期的培养有关,并非完全是天生的性格使然。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这个整体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你发出什么,对方就回馈什么,无论人与世界,还是人与人,都是在这样的原则下运行的。

  所以,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我们想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该怎样对待别人。我们想让自己在别人的心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让别人在我们的心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比如,当我们做孩子的,在出门时告诉父母我们去哪里了,同样,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每次父母出门,也都会告诉我们,他们去哪里了:“我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这是父母对孩子经常说的话,是这样吧?其实,这就是相互的沟通,我们在最亲密的“关爱的网络”里,成员之间互相确认方位,互相告知情况,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形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联系。

  在这个亲密的“关爱的网络”里,畅通的沟通是必须的,在畅通的沟通里我们会拥有安全感,我们会觉得舒适。如果沟通不畅,那么我们会感到无助,比如,您妻子一声不吱,独自离家三天了,毫无音讯,您的父母突然离家,三天没有一个电话,估计您会恐慌的,就是这样。

  如果您经常看关于大自然中动物的纪录片的话,您可能会想到,这种“关爱的网络”甚至在野生动物世界中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各种哺乳动物的群落中。很多时候动物发出的声音,都是在确定彼此的方位,在确认彼此安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沟通能力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中也很重要呢?

  我们一再提出,家庭是未来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甚至是一个模拟演练场,您在家庭中与人互动的模式,很可能是未来走向社会的演练,您儿童时的演练如何,很可能影响到未来的成人社会。

  在家庭里,如果能够做到与父母随时互动,出入随时与父母通告,随时拉近与父母的沟通网络,则这种沟通的能力就会增强,在未来的社会里,我们编织自己的“关爱的网络”的能力也就同样是强的。

  在我们社会中,经常见到有的人对周围同事关系维护得很好,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会对同事说声:“我出去一会儿,很快回来,有电话替我接一下,谢谢了。”同事之间不一定说要去哪里了,但是告知一下要出去了,是非常正确的。可是,也有的人是一声不吭,不知去了哪里,这样做久了,同事会觉得此人完全不在同事圈里,距离感也会因此产生。我见过这样的人,基本上自己的事情什么都不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做了什么等等,那么别人当然也不会与你分享的,这种人给人感觉很“酷”,独来独往。很多人认为这是现代的生活方式。其实,有一天你会发现秘密,其实这种人很孤独,自己在家里独处,朋友的温暖基本没有。我见到过成年没有朋友登门的家庭,普通的迎来送往基本没有,到了需要帮助的时候,连个寻求帮助的对象都没有。

  很多人认为国外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其实,欧美人也有自己的“关爱的网络”,比如他们的经济生活比较稳定,他们的理发师、医生,周围餐馆的店员等等,很多人都会变成自己的朋友,有的甚至会是一生的朋友,这也是一个温暖的圈子。

        这,就是扩大了的“关爱的网络”,我的人生,实在是无法离开它,它令我们感到温暖与安全,我们可能平时没有意识到这个网络的存在,但是,它对您的幸福来讲,确实是不可或缺的,它需要我们一生的精心维护。

  这样一个网络的建立其实就开始与您与父母的互动。

      在现在家庭里,以前传统的家教观如“德、行”已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才、智”家教观念。而独生子女代的形成,使父母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才、智”方面的教育,而常常忽略了“德、行”。很多孩子都盲目自大,不讲礼貌,也不懂得礼貌。幼儿养性,幼儿时期教养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的礼性和文明的习惯。

本周社交礼仪就从外出和回家和家人朋友打招呼开始!还有,没有和父母住一起的朋友们,我们从每日一电话开始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处事好习惯二:构建温暖的社交网络“出必告,反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