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心上动刀子的历史

——《心外传奇》读后感

“今”年读的第一本书名字叫《心外传奇》。(其实是去年就开始读的一本书了,去年懒癌复发……读书很慢,这次权当滥竽充数了。以后会抓紧点时间的!)

这是一部“专业性”比较强的书,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心脏外科发展的历史历程,以及目前发展到的程度。虽然能够感觉到作者尽量在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以及尽量的多使用一些“演义”的笔法来写这些科学发展“史实”,但总体感觉上这本书算是一本“小科普”丛书吧?

由于知识水平以及阅读习惯所限,我以前是比较抗拒看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尤其是医学类的书籍的。不知道是不是人总是抗拒太过于了解自己内里的原因?

而这本书之所以会出现在我的阅读清单了,其原因是几年前”无脑“、”无思考“状态下买入了好几本实体书,却又一直”懒“于去翻阅。

囤书如山倒,读书若抽丝啊!

一直拖到去年的下半年,在偶然整理书架的时候,竟然把这几本在书架上”躺“了好几年,被冷落”后宫“,还没开封的书翻了出来。

这或许是冥冥之中一种暗示吧?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还书债“之旅!这本是这批书的第四本。

还是说回这本书吧!

心脏,曾是手术刀难以触及的禁区,心脏受损的人往往只有死路一条。然而六十多年以来,人类挑战这一禁忌的尝试从未停止,一颗颗破碎的心终于迎来重生的希望。

外科医生李清晨以冷静细腻的笔 触,向读者揭示了这一独特历史进程中种种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群与死神展开殊死拼杀的拓荒者,为拯救万 千生灵的性命毅然走进一片荆棘丛,为原本必死无疑者开辟了一条生之路,从无到有地创建了心脏外科。

这是一出混合了坚韧、运气、热血、悲情甚至不乏血腥的大戏。

​ ——via豆瓣读书

书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按照时间的排序、推演,从初步接触到首例成功手术,从心脏移植到人造心脏……将心脏外科这一医学领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介绍。

作者的笔触细腻冷静之外,又带有一种热血挚爱之情。让人读来也不禁为那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各位名医、大师感到肃然起敬。

但也许也是由于作者的专业工作毕竟非写字之人,兼之此种作品又很难将说理与叙事的个中平衡把握到位。所以,读罢此书感觉到两点不足:

  • 人物、故事苍白,基本上读完就忘差不多了。
  • 科普没完全说清楚,讲透彻,感觉读完还是蒙查查……

书中摘到一些有意思的段落: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然而,近代两次世界大战制造的杀戮与伤痛,却为后来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输血的技术在这期间逐渐成熟,

19世纪初,甚至有疯狂的学者跑到断头台前,用刚被执行过斩刑的人做试验,用自己的血去灌注死者的组织器官,以观察其活性。

两百多年以后的某一天,当法拉第向人们展示电磁感应现象时,也没有多少人明白这一现象的意义。有人问他:“你研究这玩意儿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反问道:“一个婴儿能有什么用?”

于是,古埃及的国王用奴隶们的鲜血沐浴,以期驱除疾病甚至返老还童;古罗马的贵族在失败的角斗士濒死前冲入场内吮吸其血液,希望自己能从中获得勇气与力量。也许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幸运的,中国的皇帝相信鹿血有养生作用,日本人则认为饮大熊的温血能够治病。

最早的输血记录,也是给人输入羊的血。这也许与上述思潮不无关系。哈维之后的学者们探索输血的方法可谓花样百出,除了有学者利用哺乳动物成功地进行了输血实验外,还有人异想天开地用鸡来做输血实验。后人多认为该实验意义不大,实验者甚至都没记录输血后鸡的结局。

据说即使是现在,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来当自己的“医生”呢。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误用了电鲶和电鳗,因为这两者可产生高达300~860伏特的电压,这足够把人电死了,当真就一了百了了。

从1952年佐尔的“巨无霸”起搏器,到195年巴肯的“迷你型”起搏器,这一技术更新经历了5年,而植入式起搏器仅在巴肯取得初步成功之后的次年就出现了,时间是1958年。外科医生奥克森宁(Ake Senning)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的卡罗林斯卡医院,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而后,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心脏起搏器突飞猛进地发展,日臻完美,这一进化至今仍未停歇。

甚至第一次用X射线照相发现了伤员脚上子弹的临床实践,仅发生在伦琴宣布发现X射线后的第4天。

“为什么我们的道路如此艰难?”他回答:“当你冒险走进一片荒蛮之地时,就别指望眼前是一条坦途,须知,正确的决断来自既往的经验教训,而经验教训则来自错误的决断。”

推荐给喜欢增加些医学常识又时间充裕者读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人心上动刀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