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经典并不需要向网红“谄媚”

今天一一有点累,但是还是想给大家聊点有内容的东西,不想随便写写完成日更任务。

前几天,有条新闻引起了一一的注意。

说的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其非常经典的一套《三毛流浪记》和薇娅直播间进行了合作。

据说几分钟内就卖掉了7.5万册。

什么概念呢?一一向出版业的朋友了解了一下,不要以为7.5万册听上去好像也还好,事实上,如今的出版社,一本书可以通过市场渠道卖掉超过6000册,已经算是爆款了。

所以这个数量对于编辑来讲,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以往他们费尽心思做营销、推广,却抵不上薇娅这短短的几分钟,令人震撼。

其实原本这确实是件好事,但是接下来的事,一一是非常反感的。

该出版社的某些领导接受了采访,前面说的还可以,后面就变成了对于薇娅的百般崇拜甚至有点“献媚之嫌”。具体的内容,一一就不点名了,也不细说了,总之大体上就是对于出版社以后战略的改变,大谈要加大相关投入,多让网红带货,把网红捧上了天,还要让出版社编辑学着也开始做主播。

一一也很喜欢看一些网红,对他们我也没有意见,但是对于这样的领导,一一真的挺有意见的。

怎么出版社的重心就变成了要搞直播、带货了呢,编辑去出镜了,是挺好玩的,可是书怎么办呢,谁以后还会把心思放在出书上呢?当然,一一这个想法有些极端,但是这样的趋势令人担心。

我曾经看过上个世纪很多老出版社老编辑们的故事,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是多么的潇洒,不畏强权,尽心尽力地做好书。

现在的出版社,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直播火了,就搞直播,之前有段时间电子书挺火,就到处琢磨做的电子书,还有段时间AR挺火,就总想着书里面放点AR效果做做噱头。

出书不是抖机灵,也不是完全的“市场导向”。出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要求“跟着用户走”。但是出版未必如此,或者说,它总是要保留一些主观引导的成分,试问,我们假设一个极端情况,如果很多读者喜欢“三俗”了,那是不是出版社也要往这个方向靠呢?

当然不是,出版社最大的使命就是传播优秀的文化内容,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改变的,即使有一天纸张都不生产了,全部电子化了,出版社的使命依旧还是“出书”,无非换了个载体罢了。

经典不需要向任何一方谄媚,更不用说只是某个渠道罢了,没错,网红也就是一个流量较大的渠道而已,别想得太神了。

我们应当敬畏经典,而不是拿它们作为今天作秀的工具,一切都应该有个界限、有个度,越了界,也就失去了我们的文化之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经典并不需要向网红“谄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