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未来》:两个孤单的灵魂相互取暖

因为《红海行动》关注到了尹昉,顺利成章的便关注到了这部电影。《路过未来》,入围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于5月17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因害怕后续没有排片,上映当天便立马去看了。整个影厅里就4个人,寂静无声,这也使得观影体验更好。

影片的节奏很慢很慢,慢到你低头玩十五分钟手机,都不会错过任何剧情。生活最悲伤的地方也在于此吧,最折磨人的可能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是接二连三的从未停止过的磨难,它们相互交织着,慢慢的、悄悄的渗入到生活的每一时刻,侵入每一寸骨血,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你无法摆脱。影片呈现出的情绪,在我看来,是压抑的克制,克制的难过,克制的喜欢。

影片聚焦的是城市里的农民工以及他们的子女。耀婷的父母二十多年前就从甘肃来深圳打工,好不容易攒下了钱可以在深圳买房,却又遇上了女儿生病,在城市安家的梦想落空了,又遇上了经济不景气,遭到工厂裁员,最后只能拖着一身病痛回到早已陌生的老家。地被流转回收,农活生疏,分不清家里亲戚辈分,但即使是这样,也因为“生活成本低”这一绝对优势,他们坚定的留在了甘肃老家。新民的父亲呢?为了寻找媳妇而来到了深圳,临死前给儿子留下了买房的钱,渴望他可以在这座城市安家,但是新民选择用这笔钱为父亲在深圳买了个墓地,“这么看来,我爸也算是深圳人了。”在同乡眼里,他们是喝城市水长大的城里人,而对于奋斗大半辈子的城市而言,他们是经济不景气下的牺牲者。想将他乡变故乡,最终却是故乡变成了他乡。

耀婷和新民,比起父辈,对于故乡更为陌生吧,那只是一个办身份证才需要回去的地方。他们游走在城市里,却又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充当着“工蚁”的角色。

耀婷渴望在城市里为父母安一个家,所以她只能为永远也攒不够的买房钱挣扎着,最后选择了试药这个高风险高报酬的道路,却又因此而拖垮了本就羸弱的身体,生活啊,真的是一次次将她推向了深渊。

新民想要创业,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积累第一桶金,这些方式有些上不了台面,让人厌恶。但是新民在我看来,是个不坏的人,他的内心有自己的原则。影片里有一幕是他很生气的对频繁试药的人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身体吃的消吗?”新民是一个接地气的人,他真实,真实的坏着,真实的好着。

两个孤独的灵魂,因为网络而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如何联系上的,影片并没有交代。耀婷从未通过新民的好友请求,而是以陌生人留言的方式聊着天。“成了朋友,很多话都不能说了。许多藏在内心的话,对着亲人,对着朋友反而说不出口,而对着屏幕另一端不认识的陌生人,反而能够全盘托出,正是因为你与我无交集,所以我不害怕被你窥探到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焦虑、惶恐与孤单。新民对这个网友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会对她说:“不要去试药,试药有风险”。他渴望见到这个女孩,“我特别想见见你这个素未谋面却让自己有些心动的女生。”

 他们终究是会相认的。戏剧需要冲突,上一秒还在告诫自己心动的女生不要试药,下一秒就发现,眼前这个通过自己介绍而频繁试药的女生就是内心的白月光。新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只能狼狈的赶女主离开医院。

新民从未离开生病的耀婷,但也从未说过“我爱你”。他随身携带着耀婷送她的玉佩,为她打工攒医药费。“新民爱耀婷吗?”说实话,到影片的最后我都有这个疑问。尹老师在某次路演中给出了解释,“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被需要和有机会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幸福。”对于新民而言,耀婷是不一样的。是同为异乡人的惺惺相惜,是孤独日子里的温暖安慰,也是因为试药事件,而成为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命中注定,他们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别人,只能抱团取暖。他们想要的未来,都没能实现,坐上返乡的火车,和期待中的未来,告了别。

影片的缺点确实是显而易见的,主线前松后紧,支线有头没尾,面子太广而里子触的不够深。但我不是一个影评人,我也成为不了一个影评人,我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观众。片子触动我,是因为共情。耀婷给家里人打电话克制的眼泪,我有过;担心家人出事却无法回家的焦虑,我也有过;想要在异乡里站稳脚跟的迫切感,我更有。这些感同身受,让我无法不为这部片子动容。“贩卖苦难”成为了不少人抨击这部电影的理由。但是在我眼里,这些是真实的存在。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真的见识到了太多的耀婷爸妈还有耀婷新民,他们有的在外谋出了生路,成为了喝城市水长大的城市人;有的也算是衣锦还乡,在城市奋斗然后回农村养老;当然也有“外面不好混,还是农村好啊”而碰壁回来的的。无论是哪种结局,他们都在城市里驻足过,而停留时发生的故事,他们也只是匆匆的三言两语概括,不愿多说。影片,只是将这三言两语说开了,摊在大家面前,而看到的是残酷还是激励,取决于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路过未来》:两个孤单的灵魂相互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