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值得每个教育者反思的印度影片,同时也深刻地折射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和困境。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何处,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会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地球上的星星;学校教育;尊重理解;启发兴趣;
初次看到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不禁对此电影的名字感到万分好奇。原来在心理学上,有自闭症的孩子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只能看见,却难以真正的触摸,就如同那星星一样遥远而不可及。《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八岁的男孩伊桑的故事,他有先天性的阅读障碍和空间定向障碍,缺乏应变能力。因而常常把单词字母写反,考试成绩个位数,想帮邻居哥哥捡球却因为对方位没有知觉扔错方向。但是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没人发现他先天性的缺陷,反而觉得他不努力不聪明,故意恶作剧等。在伊桑已经几近绝望的时候,尼库老师的出现终于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希望,帮助他找回了自信和希望。
这虽然是一部印度的教育类电影,但是却同样十分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的教育目前的一些弊端,带给我们丰富的感受和思考。当我们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对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教育的目标和指向等都会有重要的启示。
一、《地球上的星星》折射出的中国式学校教育的弊端和困境。
1.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应是培养“分数机器”。 在管理心理学中明确指出: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动机,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是管理者必须关注的。 影片一开始就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两位老师在念学生的考试分数,伊桑分数都是个位数,不敢拿回家给爸妈签字,第二天到校有同学问他试卷有没有签字,伊桑害怕地逃学了。其实这个场景我们会感觉似曾相识,在我国的校园里,“唯分数论”也十分普遍,教师们以孩子们的成绩区分优等生和差等生,成绩十分差的孩子经常被冠上“笨蛋”的称号。其实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是不是在学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能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能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积极性。电影上,在以往的早晨,总是在妈妈的拉扯下才很不情愿地起床,妈妈还要手把手地帮他刷牙、穿衣服穿鞋子,最后还被妈妈拖着送上校车。可是在寄宿学校举办绘画比赛的那天早上,他却成了全校最早起床的人,自己安静地洗好澡换上干净的衣服,还独自去了学校的小水池边进行观察,寻找绘画的灵感。
2.大部分老师忽略学生个体独特性及错误归因
管理心理学中强调每个个体的个性,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性,走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个别差异。个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影片中的伊夏应该说就是个很独特的个体,他虽然因为有阅读障碍、空间障碍等先天性的问题,导致他在一些科目的学习上落后于他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同学也嘲笑他,甚至让父母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逐渐失望。而之前的教师们把伊夏成绩差的原因都错误的归因为智力问题和不够努力,没有了看到伊夏的独特性,还是用对待其他孩子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自然不会取得好的结果,还让伊夏一步步走向绝望。而尼库老师发现了伊夏的真正原因,认识到了伊夏的独特性,发现了他的美术天赋,才带领伊夏一步步走向希望。而但是我国学校中的老师,尼库这样的老师还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会忽略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觉得你学不好要么天生笨,要么不努力,这种粗暴的认识和归因其实害了很多原本在其他领域很有希望的学生。
3.错误引导,教育方式不当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将(7-11岁)定为勤奋感对自卑感的阶段。影片中的伊夏8岁,正是处在勤奋感对自卑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与同伴交流的需要以及被同伴接受的需要与日俱增的阶段发展的关键是勤奋地学习,获得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老师同伴给予的是嘲笑批评等负面情绪,很可能让孩子陷入自卑之中。相反,儿童在努力勤奋之中收获了来自重要他人的肯定,对于儿童而言十分重要。 而影片中的伊夏明显的陷入了自卑之中,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方式不当,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对于伊夏的问题,开始的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了批评、指责甚至责罚的方法,而不是去了解他,以至于之前的所有老师都不知道伊夏不是智力低下而是有阅读和空间障碍。而他们这些粗暴的教育方式,错误的引导并没有让伊夏变得越来越好,反而让他陷入了越来越深的自卑。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方式不当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当学生在老师眼中犯了错的时候,大部分的老师都会使用指责、惩罚等方式,而不是正确地引导、教育,在恰当的时候给予赞美、鼓励。
二、《地球上的星星》带给中国式学校教育的启迪:
1.运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文中我分析到《地球上的星星》折射出中国式学校教育目标定位的偏差,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分数机器”,而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管理上,学校应该制定多元评价制度,构建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在影片中,如果在伊夏一开始在的学校,学校能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眼睛只盯在分数上,那么我想伊夏的美术天赋早就会被发现了,那么他也不会一直处在“我什么都不行” 的绝望里。而是会让学生看到他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同伴教师包括自己的父母一定都会对伊夏有全新的看法和期待。和影片中的伊夏一样,我们的学校也迫切需要真正建立起多元评价的制度,那么那些分数不出色但是一定在某个方面有过人之处的小孩,都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此告别自卑,获得希望与快乐。
2.尊重学生独特个性,正确归因巧妙引导。 这部影片中,一开始伊夏的“失败”其实就是因为之前的老师没有尊重伊夏这个独特个体的独特个性。对于学生的个性,我们不能一味地忽视,而是应该学会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目前达到的水平,一种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会让学生可以达到自己的潜能水平。当然,除了尊重个性之外,正确的归因和巧妙地引导也很重要。找到每个出现问题的学生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巧妙地引导,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想当然地找一个原因,开始行动,一旦不慎不仅达不到理想效果还会产生副作用。就像影片中因为尼库老师尊重了伊夏的个性,找到了伊夏背后真正的原因,巧妙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让伊夏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在我们的学校中、课堂中,也是一样的道理,面对成绩不那么好,或者行为上有所欠缺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棍子就否定了他们,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个体,首先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基础上,我们要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家庭问题,还是自己的理解能力问题,是自卑还是什么?只有做到正确的归因,才能更好地采取行动,巧妙地进行引导,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成为每一个学生心目中最亮的光!
3.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自我实现。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造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如果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强,就意味着他比较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强的孩子更有韧性,较少发生焦虑和抑郁,他们在生活上更健康,在学习上更优秀。很明显,片中的伊夏是一个自我效能感很低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成任何事,当尼库老师出现后,耐心地帮助,爱的鼓励,真正的宽容与理解,伊夏的“自我效能感”才慢慢提高,直到当它一大早起床,收拾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去参加画画比赛,再到获得了全校第一名,收获了之前从来没有属于过他的如雷的掌声,他才越来越相信原来自己有能力可以做成很多事情。因此才会有电影最后伊夏和哥哥在一起那自信的笑容,这样的笑容是很震撼人心的,因为在他“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中,他渐渐地找到了自己。我相信,伊夏的未来是美好的,他会完成专属于他的“自我实现”。 同样的,在我们学校中,如果我们的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恰如其分的“自我效能感”,有一个积极阳光的心态,遇到一个问题,不是第一时间说“我不行,我做不到”,而是想说“我想试试并愿意为其付出自己所有的努力”,尽力而为,不畏结果,那么这些学生将来一定都能“自我实现”,成为最闪亮的那一颗颗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不愧为一部优秀的教育影片,它唤醒教育者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唤醒那些成绩不佳但是在其他领域有闪光点的孩子们找到自己的方向,获得“自我实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每一缕坚强地想要穿越生命之黑暗的微弱光芒,都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我们一起要做的就是,让每一颗独特的星星都用自己的方式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