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这么教的孩子才不会怂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比以前要好太多了,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加上4个老人一起围着孩子转,难免让孩子养尊处优,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还经常发发小脾气,使使小性子。

有些父母担心这样下去会让孩子内心很脆弱,扛不了压力,长大以后很难去面对社会残酷的竞争,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抑郁和自闭。加上一些让孩子去沙漠徒步之类的综艺节目影响,“挫折教育”这个词就慢慢火起来了。

一些爸爸妈妈会在孩子碰到困难时,不给予帮助,反而对孩子批评教育,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会刻意的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然后袖手旁观,看看孩子自己能不能解决问题。

图片发自App

这种给孩子“挖坑”的“挫折教育”真的有效果吗?

我看未必。


在大人的眼中,挫折往往都是比较严重的事情。

被裁员了,才是挫折;

失恋了,才是挫折;

还不上房贷,才是挫折;

身体健康出现了大问题,才是挫折。


但其实那些对大人来说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的眼中,都是天大的挫折。

1岁的孩子,没有办法把心里想的话完整的讲出来,就是挫折;

2岁的孩子,心爱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就是挫折;

3岁的孩子,别的小朋友不跟他玩,就是挫折;

4岁的孩子,不敢在幼儿园跟老师说要便便,就是挫折。


在孩子的世界中,真的是挫折满地啊,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再给孩子们增加额外的挫折了。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可以理智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因为大脑中负责推理、自我控制、决策等功能的前额叶要到20多岁才能完全发育好。所以,在面对挫折时,父母首先要帮孩子安抚好情绪,情绪稳定下来,孩子才能理智的去面对挫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慢慢的,他们会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去解释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后果是什么?谁要为此负责?这些就是他们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累积。


如果在此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碰到的困难完全不管不顾,甚至经常让孩子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困难,对于孩子的哭闹加以训斥:

“一天到晚就知道哭!”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哭有用吗?”

......

长此以往,孩子感受不到家长无条件的爱和支持,遇到挫折只会害怕和自责,最终可能会变成缺乏自信、逃避、自我否定的人,这叫“习得性无助”。

国外一些研究数据表明,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和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通常害怕失败的父母,孩子也会害怕失败,经常让孩子去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孩子学会的只是不停的失败,而不是如何获得成功。

图片发自App


什么才是正确的挫折教育呢?

首先就是,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知误区:一切负面的情绪都是不好的,是需要压抑或者逃避掉的。

反映到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处理上,就会是下面这几种情况:

“别人打你,你不知道打他呀?看你那没用样,哭有什么用?”

“都上幼儿园了,还哭,丑不丑?”

“积木倒了,重新搭一下不就好了?这也值得哭?”

......


这样的指责,无论是想让孩子学会某种技能,还是想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要哭闹,都是无济于事。只会让孩子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对你产生对抗情绪,破坏亲子关系,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

别说孩子了,就是我们成年人面对负面情绪也很难做出理智应对。

比如你的老公出轨了,你很愤怒,你的闺蜜跟你说,

“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男人多的是,跟他离!”

“不行啊,都这么多年了,孩子都这么大了。”

“那就凑合过呗。”

“那你凑合一个试试!”


看见没有,当一个人被情绪裹挟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会听不进去。

所以,当孩子面对挫折,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帮助孩子安抚好他的情绪,等他的情绪平稳下来之后才能听得进去我们给他的建议。

图片发自App


其次,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面对挫折,孩子情绪稳定,尝试了,但还是失败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之前我家宝宝想吃零食,那个包装袋怎么弄都弄不开,用牙咬也没拽开,于是气的大叫。

我过去拿起包装袋演示给他看,

“这个包装袋上有一个小缺口,你看没看到?”

“看到了。”

“你用两只手沿着这个小缺口撕一下,看看能不能撕开?”

“哇,我撕开了!”

“这个小缺口就是为了方便别人打开包装袋的,下次如果你想打开包装袋的话,找一下袋子上面有没有这种小缺口好不好?”

“好!”

“如果你想打开的袋子上面没有这种小缺口,那要怎么办?”

“嗯...我有小剪刀!”

“嗯,这真是个好主意!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下好不好?”

“好的!”


在这个互动中,我给了孩子具体的指导,启发他去观察和思考,最重要的是,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们不要小看撕包装袋这种小事,孩子的自信心都是从这种小事中一件一件积累起来的。

这样也可以让孩子知道,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开动脑筋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实在不行还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图片发自App


第三,重新定义失败。

有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自己的孩子说不得,一说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马上就不开心;游戏也必须要自己赢,一看自己要输,不是耍赖就是发脾气;做错事喜欢找各种理由,怪罪到别人身上,好像特别怕挫折。

其实这就是孩子建立自尊心的时期,输赢心比较重,敏感好胜,追求完美,有一点点过失都无法容忍。


在这个时期,家长们可以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人物传记,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理念。

比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期间,失败了1200多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发现了一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而已。”

你还可以跟孩子聊一聊自己失败的案例。

比如自己准备坚持早起读书,但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了。跟孩子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比如晚上刷手机,睡的太晚;早上闹铃响了以后没有马上起,想赖会床,结果一下睡过了;或者本来坚持的好好的,然后生病了,身体精力跟不上。

接下来跟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心情。

原来计划的目标没有实现,心情比较郁闷,但是目标还在,可以想办法再去实现它。

接下来自己要怎么做,有哪些步骤,再邀请孩子一起监督自己实现目标。


这些失败的故事,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失败,把关注点从“我失败了”这个结果,转移到“我为什么会失败?”这个原因上来,可能是自己的主观原因,也有可能是客观原因。

接下来该怎么做?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帮助孩子重新定义失败,教会他们应对失败的正确处理方式。未来,当孩子碰到真正重大的挫折,他们也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

图片发自App


结尾

很多父母常常把挫折教育挂在嘴边,却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孩子碰到困难,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而不是袖手旁观和批评教育。

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帮孩子重新定义失败,用真实的案例去帮助孩子理解如何看待失败,找到失败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再重新去实现目标。

相信在你一次次的言传身教下,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坚毅的性格和独立的能力去解决碰到的种种问题,成为生活的强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吹不黑,这么教的孩子才不会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