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读书笔记

  本书共收录了60位古今中外作家的经典名篇,有泰戈尔、林徽因、叶芝、朱自清、圣埃克苏佩里等等,全书分五辑:第一辑 天使,降临人间;第二辑 带你看这个世界;第三辑 你是我人生最动听的歌;第四辑 正好的你,是成为自己;第五辑 很多时候,你需要独自面对;这五辑的划分好像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有时我也将里面的诗读给我的孩子听,有些内容孩子一开始可能听不太懂,但当听他到描写一些贴近生活场景时,也能听的懂一部分,我看这本书不仅是为了给孩子朗读,也是读给自己听。

  当看到《当你老了》这首诗时,我才知道原来这首诗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写给他一直爱慕的女友茅德·冈的情诗,后被年轻歌手赵照改编成一首歌,送给自己的母亲,诗中讲述了人老去之后对青春的回忆,以及对漫长岁月的敬仰和感恩,读起来给人一种平静又温暖的触动;徐志摩的那首《偶然》很久以前就读过,但却不知道原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合写的话剧《卞昆冈》中老瞎子的唱词;当看到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方知《月满西楼》那首歌的歌词竟是出自这首词。

  这本书我觉得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他在每一首诗或短文后面都会对作者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也对文字所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以及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要告诉孩子些什么?帮助读者更好的去理解,另外还给读者提供了不少朗读的建议,这对朗读爱好者来说更起到点拨的作用。这也是我觉得它与其他书的不同之处,以前买的诗集只是诗集,没有帮助理解的部分,以至于有些诗读了之后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导致看不下去。

  我最喜欢里面的这十篇: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仓央嘉措的《问佛》、泰戈尔的《飞鸟集》、老舍的《小麻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春》、鲁彥的《听潮》、周国平的《每个人都是宇宙》、潘洗尘的《致女儿》和杨唤的《夏夜》。

  书中开篇就是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前我以为这是首爱情诗,书中则认为这首诗更像是一位母亲写给他初生的孩子,诗中的“四月天”,代表着爱,代表着暧,亦代表着希望,洋洋洒洒的文字,流露出的是轻巧、自在的韵味。四月所具有的美景景象就如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天使,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希望,在诗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朗读时,建议语调轻快、活泼,并且饱含温情。于是我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这首诗时,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虽然以前上学时在课文上就学过,时隔多年再来读它时,却更有另一番体会,作者对荷塘的描写可谓是细致入微,文笔很优美,难怪会被选入语文课本中了。

  老舍的《小麻雀》,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了这篇散文,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文中小麻雀最后或许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抗争。作者对麻雀和猫的动作描写十分生动有趣。

  周国平的《每个人都是宇宙》,让我对读书和创作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文中写到为什么要读书时说: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许多人热心地请教读书方法,可是如何读书其实是取决于整个人生态度的。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

  爱默生说得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只要自己有旺盛的创作欲,无暇读别人写的书也许是一种幸运呢。

  我还喜欢鲁彥在《听潮》里对大海涨潮时的描写,很是波澜壮阔,他是这样写的: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

  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妻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