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文坛,是个令人神往的江湖。
江湖里,高手如云。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俗称“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据说是“诗魔”。
我上小学时,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知道是白居易所写,并不知道他是“诗魔”。直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诗词,无意中得知。
杜甫和李白年龄相差11岁,在盛唐时代一样声名显赫,只是运气不怎么好。
李白好歹还被玄宗皇帝点名召见过,即使后来不怎么受待见了,赐金还乡,那笔钱想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你看他云游四海,花钱如流水,“千金散尽还复来”,何等的洒脱,豪迈!
白居易是比较活得通透的一位,他认为与其在朝堂之上勾心斗角,不如到地方上做点实事。他的诗也大都朴实平和,我最爱的,是他那首言浅情深的晚年之作《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全诗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却传递出无比温馨的生活气息。如同冬夜里,我们煮个火锅,温点小酒,呼朋引伴,一醉许风流。
杜甫却比不得,比不得李白的豪放,比不得白居易的淡泊,他晚年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的一生,都在努力。
二十出头参加乡试,榜上无名。
到三十多岁,日子已不好过,玄宗皇帝广纳天下贤才,凡是“通一艺者”都可到京城长安会考,杜甫也去了。
不料宰相李林甫告诉皇帝,大唐在您的治理下是空前绝后的盛世,“野无遗贤”,剩下的没人才了。
结果,所有考生各回各家。
杜甫为寻找机会,在京城一呆就是十年。长安十年。
他的名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云韵》就写于此时。
诗中说自己“读书破万卷,落笔有如神”,“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生活困顿,吃不饱穿不暖,沦落到吃人家残羹剩饭的地步。
他凭文才四处推荐自己,想借高官权贵之手谋个官做做,一直难以如愿。
直到十年后,杜甫被授予了一个看守武库的微末小官,这时候已经四十好几了。
751年,人民百姓不但忍受着纳租税的残酷剥削,还承受着极大的征役痛苦,杜甫写下了叙事长诗《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开头重墨渲染,如风至潮涌,突兀展现出一幅震撼人心的巨幅送别图:车轮滚滚,战马嘶鸣······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皇帝跑了,肃宗李亨接班。
杜甫投奔新君,当上了左拾遗,品级虽不高,也是皇帝身边的言官。
但好景不长,被宰相房琯排挤,继续四处漂泊。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春天,又辗转来到成都。
当时的他,已近五十岁,依然生活艰辛。
求亲告友,在大家的资助下,盖了一座茅屋,就在那条因他而闻名的“浣花溪”边。
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提到的便是此草堂。
“成都草堂”,听上去,看上去,都很美。不愧为诗人居所。
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灾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虽然他自己过得窘迫不堪,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却道出了他博大的情怀。
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草堂,如今已成著名文化圣地。
这个时期,其作品还有《春夜喜雨》,《蜀相》《登高》等。《登高》中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768年,杜甫漂泊到湖南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想起自己漂泊不定,国家动荡不安,感慨万千,写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全诗情调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穷居孤舟,食不果腹,生活已经如此落魄,但仍然关心民生疾苦。
770年,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一生机遇坎坷,却始终不改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保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起之心。这才是真正的文人气节。
他的一生,像他的诗一样,或者说,他的诗,像他的一生一样,沉郁顿挫。
也许,只有我们人到中年,历经沧桑浮沉,才能读出他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