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的文化属性问题

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十分惊艳的电视剧——王志文主演的《天道》,于是,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尤其是第七集,反复看了很多次,丁元英(王志文饰)向芮小丹讲解文化属性的问题,句句深刻,尽显睿智,发人深省。

此剧在轻描淡写中展开对人性的深刻探究,虽看过多遍,仍余味悠长,于是乎,我就将原著买了看,原著叫《遥远的救世主》。

看了原著才发现,电视剧之所以能够那么成功,就在于它对原著的尊重。

接下来,就深入剖析一下文中最重要的一段对话:

芮小丹:你平常一个人在家研究什么?

丁元英:谈不上研究,关注而已,对文化属性感兴趣。

芮小丹:文化属性?没听过这个词,这个很重要吗?

丁元英: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芮小丹: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无学生被称为“秘籍”,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看到这段台词,出于一个历史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敏感思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西方近代化之路的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落后的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被侵略、战争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血与火的教训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开始反思,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才能强大起来?于是,就掀起了漫长而浩荡的思想解放潮流。

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认为,我们是技不如人,缺乏坚船利炮,于是给出他们的解救之道:中体西用。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办工厂,制造武器,创办北洋水师。历经三十年的学习,物质上积累了很多收获,但,究竟效果如何呢?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给出了答案,不行,中国的再次战败,彻底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你方唱罢我登场,康有为、梁启超振臂高呼,只学习技术是不行的,西方之所以强大,主要在于他们拥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制度,学谁呢?学习英国,学习君主立宪制。于是乎,他们就抱着光绪帝的大腿开始了维新变法,然而,光绪帝的大腿不够粗,维新变法百日夭折,戊戌六君子喋血法场。

历史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人倒下,就会有人跟上,前赴后继。

孙中山先生接过维新派的接力棒,拿起枪,向着腐朽的清王朝发起冲锋,武昌城里枪声响,满清政府应声亡。在国人的万众期待中,中华民国成立,这一次,我们真的找到了强大之路了吗?事实证明,并没有,袁世凯生前的“二十一条”,身后的军阀混战,都在宣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依然不是我们需要的解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连续性的失败带来的是更加深入的思考,学习技术不行,那是因为没有支撑技术发展的政治制度;学习政治制度也失败了,为什么?那是因为没有支撑政治制度的文化。缺什么补什么,那就学习文化吧,于是,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从此后,民主与科学得到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李大钊先生引入,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学技术、学制度、学文化,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几经坎坷,波澜壮阔。

既然我们是学习西方,那么西方的近代化之路究竟是怎么走的呢?

西方与我们正好相反,他们是先开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由此来构建自己的文化。接着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看,构建自己的政治制度,最后开展工业革命,发展技术。

为什么我们偏偏要逆着来呢?

因为表象更容易吸引眼球,底层逻辑则需要冷静、深入的思考才能触及。西方的坚船利炮就是表象,制度和文化是底层逻辑。

其实,中西方的近代化之路殊途共归,都在阐明一个道理: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西方是强势文化,凭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缔造出强大的国力;中国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着迷于事物的表象,却不触及本质,结果只能是一个再再而三的遭受失败的打击。

真正强大的规律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中西方的发展历史来说,丁元英所说的文化属性问题是真理,那么,对于个人的人生发展亦是如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又都是个人史,如何培养自身的强势文化、走向强大呢?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道》中的文化属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