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呼建荣,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第33期,坚持分享190天。

阅读书籍《社会心理学》,读书感悟:第六章从众和服从。

一、从众的概念。

道德:我们会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判断的标签。

从众不仅是与其他人一样的行动,还措个人受他人的行动影响。从众不同于你独自一人时的行动和思维。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和信念的改变。

由外部力量使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

我们的顺从行为是有明确的命令而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

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行为叫接纳。

从众即由于群众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和信念,其表现形式有两种。顺从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众超同但内心并不赞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面临的顺从。

接纳是指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二、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似动现象:利用了一种视错觉。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

另一种社会传染效应是变色龙效应,指个体会无意识的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

模仿促进喜欢。模仿别人生气会让人讨厌。

在暗示的影响下,不会透过现象寻找背后真正的原因。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有人不说实话时大多数人仍会说实话。

①使用牙线,那些被告知夸大频率的被试,不仅使用牙线的意愿会增强,而且在随后三个月内也会更多地使用牙线。

②癌症筛查,健康教育活动最好不要公布低参与率。

③足球裁判的决定,专业裁判在对犯规场景录像进行判断时,如果现场出现大声噪音,裁判会出现更多的黄牌。

他们的人性、民主、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会使他们抗拒这种压力。

3.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4.米尔格拉姆实验的道德伦理问题。

5.引起服从的因素

米尔格拉姆不仅揭示出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他还考察了服从产生的条件。

①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②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

研究者亲临现场也会影响服从。权威必须是正当合理的。

参与者对不正当权威的反叛,与之前在研究者面前常常表现出恭顺和礼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护士的服从行为研究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③机构的权威性,

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由机构做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④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这些经典实验好像表明从众都是消极的。但是从中也可以是积极有效的。

6.对景点研究的反思。

服从是一种“安全”的科研环境,毕竟不同于战争,而且战争和种族屠杀的大部分恶行和残暴程度远远超出服从。服从实验就社会压力的强度而言也与其他从众事业不同,服从实验的命令非常明确,

行为与态度之间的联系以及情境的力量。

7.行为和态度。

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也无法决定行为。

①情境的力量,

文化是影响人们生活有力的力量,而最重要的启示是,既时的情景力量也同样有力--这都证明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力。

恶行有时由少数邪恶的家伙所为,他们常常表现为悬念小说和恐怖电影里的冷血杀手形象。

当最可怕的暴行从一系列的小恶行发展而来的。这一点显的尤其正确。

对恶行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我们并不是有意识的去作恶。

三组经典实验说明了研究者研究从众的不同方法。

谢里夫发现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于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觉估计,“正确”答案的规范形成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

阿施先让实验者听到其他人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一勺标准线段相等,然后自己做出判断,当其他人一致的给出错误的答案后,结果发现有37%的实验者会从众。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服从。在最理想的条件下--正当的、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反抗的榜样--有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对隔壁房间发出尖叫的无辜受害者实施具有伤害性的电击。

这三个经典实验揭示了几个现象的效力,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好人面对恶劣环境时,也会做出让人斥责的行为(即使恶劣的情境,也会激发某些人产生英雄主义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情境的力量。

三、预测从众和因素。

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越不确定,就越容易受他人影响。

群体的特征也很重要。

1.群体规模。

群体‘抱成团’的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一致性。

3.凝聚力。

我们与我们团体保持一致的倾向。

人们听说与自己类似的人喜欢某段音乐时,他们会更喜欢这段音乐。

但是听说不同于已的人喜欢时就会更讨厌这段音乐。

4.地位。

威望可以产生影响,

5.公开反应,

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出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6.事前承诺。

个体一但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

利用从众实验程序,研究者考察了从众产生的环境条件。

某些情况下人们特别容易从众。例如,从众会受到群体特征的影响:当三个以上的人或群体塑造行为和信念时,人们更容易从众。

如果示范行为或信念前后不一致时,从众行为会减少。

群体凝聚力可以增加从众。

影响行为和信念的人地位越高,人们越容易从众。

当人们的反应是公开的(面对群体)时,人们越容易从众。

对于某一行为和信念作出事先承诺,人们更可能坚持承诺,而不从众。

四、影响个体从众的原因。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问波洛涅斯…。

为什么波洛涅斯如此赞同这位丹麦王子。

我们常常觉察不到规范性影响的存在。

信息影响会导致人们接纳。

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规范影响,而希望自己行事正确择经常容易产生信息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影响与信息影响往一起起作用。

实验表明人们从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公开反应时从众度较高,这反应了规范影响的力量。

信息影响来自于他人提供的事实证据。遇到困难的决策任务时,从众度也较高,这反映了信息影响的力量:我们希望能正确行事。

五、从众的个体差异。

了解从众与情境及个体的共变关系。讨论人格特征得以展现的社会情境。

1.人格。正如你的单一测试项目分数很难预测你的行为,同样也难以根据单一情境来预测你的行为。

当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体也能较好地预测行为。

即使情境的影响很强烈,个体也有差异。

心理学家在看待情境和个性对行为的影响时却左右摇摆。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取决于个体的状态,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尽管它们的相对影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差异。

2.文化。

3.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到一个新的国家之后,要花很长时间去学习新环境下得体的谈话和行为,也就是从众。

我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情境的力量,而且取决于我们的人格。

①角色互换。角色扮演也可以成为积极的力量。角色互换可以帮助他们相互理解。

社会心理学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对差异归类,而是要找到普遍适用的行为原则。

社会角色总会因为文化背景而变化,但是社会角色影响行为的过程却相似。

“谁会从众”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人格测验总分并不能准确地预测个体的特定从众行为,但却能较好地预测个体总的从众倾向(和其他社会行为)。特质影响在“微弱的”情境中显的很强大,因为微弱情境下社会情境的力量并不能掩盖个性差异。

虽然从众和服从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文化的社会化作用却使人们的社会敏感性存在差别。

社会角色包含一定程度的服从,当个体跨入新的社会角色时,服从于这个角色的社会期望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六、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我们不是被动的机器,任由外力推动,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采取行动,不受强加与自身的力量影响。

1.逆反

个体都珍视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

逆反:人们的确会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

2.坚持独特性

个体与周围的人差别太大时会感到不舒服。

社会影响和渴望独特还表现在美国人给孩子所起的名字上,把自己视为独特的个体,也表现在人们的“自发性自我概念”上。

虽然我们并不喜欢太过于离经叛道,然而讽刺的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希望能与众不同,并热衷于特立独行。

社会心理学重视社会压力的力量,但同时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力量。我们并不非被动的木偶。社会强制变得过于高调、惹人注目,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逆反心理--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违抗强制力量的动机。

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于是我们就会以那种坚持自己独特性和个性的方式行事,在群体里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19呼建荣,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第33期,坚持分享1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