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关于地产行业总体情况的访谈结束后,很多小伙伴要求速速更新续集,今天我们邀请到Chiara女士,给我们分享一下设计这个至关重要的岗位的一些具体情况。
Chiara女士,本科就于上海同济大学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意大利理工大学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建筑设计院工作3年后,进入地产行业。曾参与大陆首家宝格丽酒店、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美术馆等知名项目,曾任职万科设计经理。
设计部对地产公司的意义和价值在何处?
地产是一个重资本重劳力的行业,它的重投入最终是以高收益为目标的。什么产品形式能满足市场要求,做到什么程度能满足收益回报要求,项目要承载多少社会价值,是否有品牌价值,这些是项目最初的探讨与权衡。
举例来说,项目提出“打造精英式的生活”的概念,营销部需要沿着这个方向定位客群,铺展营销策略,设计部按此展开设计工作,成本部以此判定当前的单方造价等是否过高或过低,招标采购部会要求有类型档次项目经验的团队进入项目设计与建设环节……但什么是精英式的生活?各个部门很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各个部门在讨论后认为贴合“精英式的生活”概念的是波士顿街区的风貌的那些图片,及那部分人的生活、休息、工作的场景照片,那么大家的想法和认知就可以更聚焦,后续工作也能相对调性统一。在项目策划的阶段中对于设计部来说,具体的创意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产品,对体验,对市场反馈的把握度与判断力。
整体来说,项目经历一个从虚到实,从粗到细,从大的产品类型到具体的差异于其他产品的自己的项目。设计部在整个过程中去理解和消化各个部门的需求、愿望,转译成可达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输出给乙方,并在乙方工作中组织必要的讨论,去在其成果中落实这些需求,同时也在成本、招采的协助下(主动或被动的)控制项目的成本与工艺。
另外,各个部门对土地的潜力、项目的收益的判断多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但设计部有能力为项目甚至周边区域赋能。通过重新梳理地区资源与空间结构,通过弥补功能空间等短板,创造亮点等手段,提升土地价值,虽然这些措施有时与项目本身要实现的功能没有直接关系,看起来是额外投资成本,但一旦使用恰当并正中要害后,往往能带来的整体区域价值的提升(影响力当然也与开发量成一定的比例),从而使产品整体档次成功提升一个梯度,这时再对比“额外投入的成本”与项目整体收益,就是四两拨千斤了。
设计部在公司内处于哪一个环节?
设计部有点像马拉松的一个跟跑的角色。当项目还只是一个口号和想法的时候,设计部就已经开始全力的奔跑了。
这场马拉松的起点在项目的前期,设计部会对每个项目进行量身的策划,牵头和协调公司内部的沟通。对项目定位进行探讨与权衡。这个探讨的过程,需要投资、成本、设计、运营、租赁等多个部门共同商议,大家的依据是自己的项目经验与市场案例,设计部在这个环节会提供大量的类似开发量或相似地理位置或相同档次定位的项目来供大家讨论,便于各个部门从不同出发点不同语境下直观准确的达成一致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分头行动中各自朝着相同的理念去努力并深入开展工作。
这一场马拉松的跟跑什么时候算结束呢?不同公司可能会根据项目的情况,人员的效率来做不同的考量,而最好的状态是设计一直坚守到产品面世并交付,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最初的理念落地,毕竟设计部才是最理解当初的目标和效果的。
地产的设计经理的日常工作是什么?画图吗?
地产的设计岗位更多的是作为甲方的管理职责,画图、出图由乙方顾问公司——专门的设计院来完成。所以我的日常工作基本上就是开会,收发邮件,留作业,收作业,看图,有时候还要找找找案例。
除了上文提到的项目前期工作中设计的输出之外,正式进入设计阶段后,方案时期开会比较多,经常是和多个顾问及不同运营端口开会,大家互相激发,矫正复核。这个阶段是非常烧脑的,也很考验技巧,因为参会方的发言不总是直接服务于会议某个重要议题,既要保证效率,又要讨论的足够充分。
到了施工图阶段,就是顾问分头工作,阶段性交圈碰撞(专业之间是否能满足并支持对方的需求,有限的空间内大家的布置是否有冲突等),需要出用于指导施工的图纸。设计需要支持项目的对外沟通,即与政府等审批部门沟通进行报规报建;对内需要和招标采购、成本核算等部门内部交涉,澄清和答疑,以便于他们顺利展开招标工作,物色到最符合公司要求的实施方。
再到施工阶段,如果对项目要求比较高的话,设计也会参与到建设过程中,不断的现场查看,看是否正确理解设计的意图并以精巧的方式实施出来。图纸虽然是标准化的,但毕竟只是图纸,还是有很多东西无法传达。再加上每个读图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工艺会有些偏差,或者改良。设计参与到这个过程,更好的把控施工的最终效果。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这样的职位?
1.学历要求:因为是一个比较专的岗位,还是需要对口的专业,比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国内外名校和研究生会加分。英语好也会加分(高端项目会有很多和外籍顾问共同工作的情况)。这里加分并不是对好学校的简单崇拜,而是设计这个领域除了技术还需要修养,确实需要足够的视野和视角,好的学校通常能吸引到好的老师,有好的资源,从而学生有对设计的相对好的理解。
2.工作经验要求:校招生主要看中专业和学校,社招的话会青睐同行经验,尤其是大型知名房企,如果操刀过定位、风格类似项目经验也会加分。如果在乙方设计院工作过,那么会更好的理解乙方的工作思路和节奏,有助于未来与乙方共同工作的协同配合,也会加分。
3.能力性格要求: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设计管理有大量的沟通工作需要去做,需要说服你的平行部门,为支持你认为重要的事情的付出劳动。需要说服你的顾问,哪怕他认为自己的方案很完美,你还是要提出针对你的需求的改进意见。这种沟通往往是压力型沟通,除了需要有耐心,还要抓住重点,让他人信服。而且这些沟通并不产生直接的工作成果,但确实过程中所必需的。还需要自我激励,为这些看似没有产出的繁琐工作赋予意义。
4.其他超能力:设计部如果要有什么特殊必备能力的话,大概是做梦、描绘梦、分享梦的能力。他们需要给整个团队建立对项目的信心,从产业链来看,设计部只是众多平行部门中的一个,但是实际工作中设计部是组织者与和资源调配者,他需要整合和收集相关部门的资源来验证项目的可行性,支持(甚至引导)项目的决策,落实项目的设计。没有设计部,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没有落手点(但设计有时也很难,因为这里同时也是所有部门的靶子,永远是争议发生地)。
总体来说设计部是综合能力与素养很强的一个部门,之所以很多公司的高层是设计部和营销部的背景,正式是因为这种上下联通的能力、强烈的感染力和全局意识。
这个职位未来的发展去向?
因为设计这个岗位专业性比较强,未来基本上也会在自己的专业条线上发展,与其他的专业性岗位类似,一个方向是专家型,在专业上往深度发展,另一个方向就是管理型,立足于这个专业,横向发展,比如分管设计的副总经理、项目总经理等。也有设计转型到投资部门的,结合原有的对项目的理解,结合金融知识,可以辅助投资决策。
这个职位的收入水平如何?
通常地产的分级是专员、专业经理、高级经理、设计副总监、总监。金额的话每个公司差异还是挺大的,以经理、高级经理为例,月薪20-30k,年终奖部分会按公司情况不同而异。总体来说甲方比大院的乙方收入相对高一些,但也有特例。
(回顾行业总览查看薪酬范围:在房地产行业工作是什么体验)
不过有一点可以和大家分享,我曾经有一个领导跟我说,年轻刚入行的时候收入不高,工作强度很大,经常画图画到半夜(他当时在乙方),就这样埋头苦干,拼命积累,大概到30多岁,量变积累出质变,薪酬水平和以前是数量级的差别。他给我的建议是,在早期的职业选择上,可以不用太关注薪酬的具体数字,更多的是要看学习成长的空间。
甲方VS乙方,你怎么看?
整体来说,甲方更务实。因为二者角色有本质的差异,甲方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砖一瓦的建设;而乙方是设计是提供创意和技术支持,总体来说是顾问,顾问的成本是知识储备与时间。一个项目设计的对错带给甲方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和残酷的,他的失败是很难承的,也因此甲方的决策都相对慎重,考虑的方面也更多更全。相比而言,乙方很多时候他们不会考虑那么多层面,他们的结论与调整可以容许一定范围的随意或主观。
对我自己而言,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虽然失去了天马行空的自由,但也欣喜真实可靠可实施的成就感,而来到甲方后,会对项目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另外地产不同公司有不同的价值观,建筑不同于其他产品,它对周边的影响力,影响周期都很大,一旦建成,再去修改也很难,是否是深思熟虑的去建设,是否是负责任的去建设,很多时候不是表现在营销手段里或完工那一刻的呈现,而是整个策划、设计、建设中,那些提到的美好想法有多少被保留并执行落地,那些可观的成本都使用在了哪些方面(是用在人看的装饰面上还是用在可以支持长期运营功能的硬件上),只有你实际参与其中才有所判断,那么也需要做出取舍,是接受这套逻辑和价值观,还是再去寻找自己认同的团体。
以上主要是我自己的主观感受,当然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更喜欢乙方,因为有足够的自由度,创造空间,同时经手项目的数量较多,周期相对较短。相比我现在一个项目跟下去要5-7年,足够深入但也相比而言有点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