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人的虚无症

睡过一会,头脑清醒了许多。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看哪些网上的人,为了躲开所谓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从而去过一种相对来说平淡的生活。他们认为自己每天发展一些业余爱好,闲云野鹤般的活着是种幸福,毕竟只要赚到钱够花就无所谓了。大不了缩减自己的欲望就好了。其实,一个人无论过哪种生活本就无可厚非,旁人无可非议,但是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探讨这种活法的话,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认同,或者也亲自如此实践。
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我认为,人生在世,确实是通过在实践中斗争来获得幸福感的,即我完成了某件事,达到了某个水平,实现了某个目标,以此我才感到有成就感。然而现代社会把大家的努力都用货币做了比较,你的劳动值多少钱,他的劳动值多少钱,这样人与人之间一比较或许就会发现,我的劳动原来跟别人一比是这么的没有价值,我累死累活一整年结果抵不过别人一天挣的钱。今天一个新闻,说的是某明星日收入就达几百万,一下子就被顶上热榜,引来无数人愤慨攻击。
毋庸置疑,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如此,人与人之间收入有时天差地别,决定他收入多少的往往不是他有多努力,而是他能有多少顾客、消费者,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别人的需求。想想就知道,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最值钱的或许就是流量,因为流量就意味着潜在的消费人群,吸引到流量就有了大量的盈利机会,那明星自然逃不开这一环。即便是这明星并未有什么经典的作品,而只是恰巧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只要受众人数够多,够忠诚,那么自然就能带来巨大盈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的,但是谈起人的需求,自然是最自然的、无需培养的需求最多,比如衣食住行,比如娱乐交友。这也就导致了资本首先就会着眼于这些地方,哪些需求人数最多,用户最忠诚,那么就最值得投资进而盈利。惟其如此,社会才能快速的从物质匮乏的阶段迅速的发展起来,“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每个人如果想要更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必须去满足别人的需求。
然而,最广最可盈利的需求往往也是最低级的。可是,金钱却都集中于那些地方,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最成功的都是企业家们、资本家们,最有价值的人就是金钱最多的人。企业家们或许是最拥有敏锐眼光和强大执行力的人,但是若把金钱的多寡与人们事业的价值划等号,就显得错判了。
金钱夷平了社会的价值高地,身处其中的人,他们的努力或多或少都以此为目标,甚至以此为评判标准。这就使得价值的领域不可避免的庸俗化,因为如前所述,金钱总是趋向于满足最低层次的需求,因为这样的需求最广最忠诚。人们的劳动也被金钱衡量着,事实上这也剥夺了劳动本来的价值,劳动唯一的内涵就在于能够创造多少价值,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内涵就是他值多少钱。这样一来,任何事物包括人在内都被庸俗化了,人们在表达对这一庸俗的鄙夷时总说:你不就那几个臭钱吗?其实这是在表达一种对金钱控制一切价值的不满。
其实在消费的时候,我们对待消费品的态度也表现了这种金钱对价值的侵略性。消费品总是一个接一个来到我们面前,被我们消耗掉,然后不断换新。流水的商品,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被消费,它们对于我们的价值也被价格取而代之。购买的每件商品似乎都是为我而生,却又与我无关。我与那些商品的产生过程毫不相干,它们不是我的劳动成果。这样一来,我其实就活在了一个纯粹物质性的世界,活着就意味着要去消费,我越是被大量商品包围,我就越发感受不到任何精神性的存在。在我看来,越是频繁购买大量商品的人,其内心越是贫乏。一个为消费而生的人,很少会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特性,无法以一种审美或思考的方式去单独对待某个物品。
人除了满足需求之外,还会设定价值,人除了有需求的维度,还有价值的维度。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并不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件东西或某个人,只是因为在其中看见了某种价值。如果说金钱代表了需求的层面,那么在这之上的就是真正属于人的价值层面。或许,在金钱总是受到人的重视的时代,更需要一些精神贵族。精神贵族们不排斥金钱,不排斥需求,但是决不满足于需求。他们有自我设定价值的能力,知道一件事情它的内在价值是什么,他与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保持相对的独立,并不是为了从中获益,而是当作一个对象去追求。
在前资本社会中,人们通常都有这种能力,金钱还没有完全占据人的视线。那时候,手艺人们对待自己的造物总是怀着一种认真的态度,他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注入到了自己的手艺当中去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虽然他也会借此维持生计。演员们几乎都清楚的明白自己作为演员所要做的和达到的高度是什么,他们对于表演这件事不仅仅是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价值的实现。人们对于自己的职业有所谓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价值维度而不是需求维度占据主导作用,每个人做一件事通常都有某种内核在起作用,这种内核即为人生意义之所在。
事实上,资本主导的时代注定是个平庸的时代,包括人在内的事物内在价值被削平,最大化的盈利成了主要目的。而赚钱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一定要持续化下去的,或者必须达到某个水准才能改变。这也就导致了所谓财务自由的说法的出现。财务自由就是要在金钱这一维度走到头,才能去追求一些更高的价值。然而,大部分人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的,他们总是赚到超出自身需求一点点的钱,这一点点超出并不足以使其终身受用,只能驱使着他去投资以求增加。人在自身需求的这个维度会越走越远,社会总是变着法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或激发新的需求以求促进经济。相对的,价值维度就被更加的忽视,所以现代人也是精神虚无最严重的一群人。人生的意义是要维系在某件事物上的,是要有超出需求以外的,非功利的价值追求的。然而,在一个消费社会里,在一个金钱和资本主导的社会里,事物的内在价值被弱化,为了对抗价值缺失所造成的虚无,人们只能寻求更加高昂的消费,通过麻痹和刺激自己以逃避自己的存在。
如果没有价值维度,或者需求超过了价值,那么人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在变着花样来满足自己和别人罢了,再也不会有所谓的“伟大”出现。伟大,即意味着要自己设定价值,并去追求,甚至付诸一生,在追求的过程中,人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将自己的存在凝结于时间当中。比如从前的骑士贵族,还有艺术家,科学家这些。价值的高峰曾经遍布于世界上,存在于各类职业当中,职业往往伴随人的一生,可是如今的职业往往与收入多寡相伴,其内在的核心特质以及存在的意义被掏空。一个人为了逐利可以在多个职业间来回切换,很多在大城市诞生的新职业,其内涵只有盈利一种目标。所以人的行动无法与某种确定无疑的价值相互绑定,仅仅停留在需求层次,这也是为何城市生活总伴随空虚的原因。
回到开头,难道为了抵御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人只能选择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吗。其实,那不过还是停留在需求层次,而没有上升到价值层次罢了。人都是要去做事的,重要的是不让金钱消解了做事的价值,也不该过度的用金钱去评判事物的价值。正是这些超出金钱以外的价值才赋予了事物存在的意义,譬如我面前有一个橘子,它在金钱上的价值就是它值多少钱,它值多少钱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我的需求,也就是作为食物。但是,如果作为审美和思考的对象,我也能从它的色泽和饱满的形状中获得美感,可以思考它长大成型的过程,而这就是它存在的本质。它存在的第一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食欲,而是一种生命力,一种延续的渴望。如果人眼里只盯着需求层面,只去思考我的工作值多少钱,我值多少钱,他的收入是多少,这东西值多少钱,那么到头来一切不过都是虚无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现代人的虚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