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霸权主义-读书笔记《战国策:秦攻魏,取宁邑》

“霸权主义”这个词是一个很现代的词语,但它没有出现之前的战国末年,也出现了类似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

战国末年,秦国在国力和战斗力上,拔得头筹,可以说当时的秦王打个喷嚏,其他六个诸侯国的国君,也会感冒。既然秦王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涉到天下的变局,其动向必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战国末年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初期还有“合纵连横”结对子的方式互助,但到了公元前286年,秦国得到魏国的安邑城,变成了各国诸侯纷纷派使臣前来道贺。

此时的秦王必是踌躇满志,对于一些以前跟自己对抗的国家和将领,要进行惩罚,于是秦王下令不接待赵国的使节,而且是连续拒绝了三次。

秦王的做法把赵王吓坏了,这就相当于在当时的“世界”把赵国孤立了,赵王自然寝食难安,以为自己就是下一个被秦国攻打的目标了。还好他身边有人给出了个主意,认为派往秦国的使臣能力不足,推荐了一个能说会道叫谅毅的人继续出示秦国。

谅毅到了秦国,立刻上书秦王:““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翻译一下就是:“大王得到了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的君主私下里亦为您感到高兴,不敢视而不见,派人带上礼物三次前来都没有得到接见。如果使臣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两国的友好往来;如果使臣有罪过,我希望您能亲自告诉我。”再简单的翻译一下就是让人死个明白。

其实秦王等的就是赵国这样的上书,他立刻派使者回复谅毅:“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派到赵国的人,无论事情大小都必须听我的,那我就接受书信和礼物。如果不听我的,那么还是请你回去吧!”怎么样,霸权主义体现出来了吧。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古今通用。

谅毅这么可能就这么回去呢?现在的情况是必须答应,才能见到秦王,才算不辱使命。既然已经是弱国了,谅毅回复的也很干脆:“我既然来到了这里,就是愿意听到贵国的意见,哪敢有不同的意见?大王您如果有什么吩咐,请照直说,我一定都遵从,不敢有丝毫迟疑。”

既然谅毅已经跳到秦王挖的坑里了,秦王也就无所顾忌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杀了赵豹和平原君”。说完还不过瘾,又加了一句:“若赵王做不到,我就准备派兵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了。”

秦王的这个要求确实过分,而且目的也不纯,赵豹和平原君是抗击秦国入侵赵国的“长城”,若赵国自毁“长城”,秦军再进攻赵国便可以长驱直入了。

秦王能想到这一点,谅毅也能想到这一点。若谅毅只是一个传话筒,把秦王的要求回去告诉赵王,这本奇书《战国策》中,也就不会出现他的名字和事迹了。对于这样无理的要求,谅毅先诉说了赵豹、平原君与赵王的兄弟之情,但这些根本打动不了秦王,对于谅毅来说,也是谈话的铺垫,真正的用意在后面呢,他话锋一转,提到了秦王的两个兄弟叶阳君和泾阳君,“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大王的兄弟友爱之情天下闻名,凡有好的衣服和好的饮食,没有不和叶阳、泾阳君一起分享的。叶阳君、泾阳君两人的车马、衣服都和大王使用的一样。我听说:‘打翻鸟巢、损坏鸟卵,那么凤凰就不会飞来,取胎儿或者火烧还没长大的小动物,麒麟就不会出现。’今天如果我按大王的意思回去报告赵王,敝国君主心里畏惧不敢不执行,恐怕也会伤害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谅毅的这段话,说的委婉,但却直指秦王的软肋,简单的说就是:若心中没有杀自己亲兄弟的想法,又这么会要求别人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呢?

秦王当然不愿意被天下人议论,毕竟保持兄弟有爱的形象不容易,毁于一旦却很容易。只能退一步提出另一个要求“勿使从政”。虽然还是霸权主义,但相比于刚才的极限施压,算是让步了。而“勿使从政”的范围可大可小,赵国极好操作,这样回去面见赵王的谅毅,才算是不辱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国时期的霸权主义-读书笔记《战国策:秦攻魏,取宁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