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有时真的是说不清楚。尤其是一个人喜欢上另外的一个人。即便是这个人,大家都不喜欢、也不认可,更谈不上欣赏,可偏偏会遇到喜欢或者是赏识他的人!曾子城的岳父就是这样子的人!别看是好象曾子城做什么都不行,人也长一对"家传"的三角眼,作为男人应该谈不上帅,可就是如"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像欢喜"一样的,只不过是丈母爹罢了。
用心良苦,岳丈倾心教诲
作为曾子城的老师,当然知道他读书的费劲儿模样。但,作为非一般的关心他的人来说,总是提前帮他谋划前程,以便提前造好桥铺好路,希望他前程似锦,一片坦途。
欧阳凝祉肯定是希望曾子城尽快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早点开窍。可不能死读书和读死书,一定要将书中的知识学活、活用,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曾子城因故巧合娶了老师欧阳凝祉的女儿后,岳父大人无疑对他的教导教诲则更是用心用情了。曾子城似乎也理解这片苦心,婚后更是一门心思专心读书。
潜学涟滨,自改名号"涤生"
人,不可能一下子象神仙一样,变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样,曾子城连考两次,都乡试不第。
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又从衡阳回到湘乡,来到了涟滨书院。书院山长刘元堂,是一位饱学之士。更是在其循循善诱的感染下,曾子城自改名号“涤生”,足见“受刘元堂影响之深。
道光二十年六月,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忆自辛卯年(道光十一年)改号涤生。涤者,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触发克己精神,修身意识渐始。
同时,曾子城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的斤两,在四十多岁考中秀才,已到顶了,就不再动心思谋取功名了,免得再惹人耻笑。于是就中止科考,凭着秀才那点小底子,在家里办了私塾。如曾子城爷爷所说,当个教书先生,是受人“尊敬”的。
曾子城也清楚自己背负着家人(族)的责任与希望。特别是经过岳父的引导后,再一次体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尤其是那股不服输的性格,彻底征服了他的爷爷。次年,赴长沙参加第五次院试,顺利考中了秀才。
远赴长沙 求学岳麓书院
1834年(道光十四年),他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学习。岳麓书院,那可不是一般的存在!若在当下,那简直就是就是清华北大的预科班!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出了不少达官显贵和文化名人。
那时的岳麓书院,比现在的清华北大牛逼多了,能进到那里的学子,金榜题名指日可待。
按说,曾子城那样资质的人,是无法进入岳麓书院的,他之所以能有机会,除了岳父托关系外,再就是他有名,而且全省出名,可笑的却是反面人物!那是被学台痛陈科考文章文理不通,并悬匾示范的反面典型。不知是不是有这个原因反而帮了他的忙进了这牛逼学府。
曾子城的刻苦劲,岳麓书院的师生们是有目共睹的。
刻苦到什么地步?岳麓书院收藏有一份资料:……子诚(曾国藩的字)夜读,有虫于颊而不觉也,先生视为奇人……这情境,连老师都称叹不已。
霍然开悟,笃定人生目标
在苦读中,曾子城慢慢开窍领悟了,开始有了思性的思考,再也不象之前一样的胡乱读呀、背呀的,有针对性的思想了。他要为自己立下的一个大目标一一要象王夫之或王阳明一样,成为一个大儒、圣贤之人!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曾子城开始博览群书。不再拘泥于那些死板的书籍,而是广泛地看书,什么杂文趣谈,名人专著,都有涉猎入。
或许是沾了岳麓山的灵气,曾子城彻底通了窍,尤如再获启蒙一样顿悟:若实现大志,必先修身养性。
自学自思悟出了修身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看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九回 求学路上建厚谊 衡阳长沙奠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