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3王言解诗解下七教
题文诗:
所谓七教,至教至道:上者敬老,則下益孝;
上者尊齒,則下益悌;上者樂施,則下益寬;
上者親賢,則下擇友;上者好德,則下不隱;
上者惡貪,則下恥爭;上者廉讓,則下恥節.
七教至教,治民之本,至本至正,教以正定.
上者民表,表正民正,何物不正,不正而正.
君先自仁,臣忠士信,民敦俗璞,男忠女貞.
至教真情,真情所至,布諸天下,四方不怨;
尋常之家,納諸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
行之以順,民之棄惡,如湯灌雪,如沐春风.
明王之治,裂地以封,分屬以理,賢民無隱,
暴民無伏,日省時考,進用賢良,退貶不肖,
悯貧恤窮,哀鰥养獨,誘以孝悌,選才举能.
修此七者,海內情通,至情至诚,無有刑民,
上下相親,不令而從,不施則行,民懷其德,
近者悅服,遠者來附,至政自正,至治之致,
百里有國,五十都封,福積資求,恤无居者,
徵斂百姓,非盈府庫,至蓄至储,以補不足,
礼以节奢,多信寡饰.其禮可守,言覆迹履,
如飢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易暑.
視遠若邇,非道邇也,德政至明,至明至正,
至正至情,精诚所至,非古非今,非遐非迩.
至义之兵,不動而威,至用之利,不施而親,
民懷其惠,明王之守,至义至情,折衝千里.
正文: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璞愨愿貌)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曾子曰:「道則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參以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貶不肖,然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周制,三百步為里,千步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此說里數不可以言井井自方里之名疑此誤)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國,乃為福積資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罩掩網弋繳射)非以盈宮室也.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跡可履.如飢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衝千里之外者也.」
【注释】
璞----[pú] .未雕琢过的玉石,或指包藏着玉的石头:愨----悫[què] 1诚实,谨慎:埒----[liè] 矮墙,场地四周的土围墙。.古度量名。弋----[yì] .用带绳子的箭射鸟:慘怛---【cǎn dá】惨“同”憯“ ”憯怛“。悲痛;忧伤:民有菜色,惨怛于心。
【译文】
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层百姓会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以年龄序列排列尊卑先后,下层百姓就会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更加尊敬;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会更加仁慈宽厚;居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就会择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就不会隐居不仕;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种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如果确定了这种政治教化的原则,那治理国家的根本就端正确了。因为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应该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还有什么不正的呢?因此国君首先自己能做到仁,然后大夫也就会做到忠于国君,而士也就能做到讲信义,民心敦厚民风淳朴,男人诚实谨慎女子忠贞柔顺。实现了这六个方面,就达到了教化的最高境界了。这样的教化推广到天下四方而不会产生怨恨情绪,可以遍及到普通家庭而不会遭到拒绝。用礼来区分人的等级尊卑(以礼制来区别它的贯彻实施),以道义立身处世(以信义作为它的实行基础),以和顺作为它的推行方式,那么百姓放弃恶行就如同用热水浇灌积雪一样(迅捷干净)了。”
曾参又说:“这样的治国方法确实是最好的了,只是我还没有深入理解它。”
孔子说:“你以为这些就够了吗?还有呢!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百姓,按照法规,一定要把土地分封下去,分别派官吏来治理。这样,贤良的人不会被埋没,顽劣的暴民也无处隐藏。对地方官员经常视察、定时考核,以进用贤良的人,罢免贬斥才能品德差的官员。这样一来,贤良的人就会愉快,而才能品德差的官员就会害怕。怜悯无妻或丧妻的老年男子和无夫或丧夫的老年妇女,抚养幼年失父的孤儿和老年无子的人,同情穷苦贫困的人,诱导百姓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选拔有才能的人。一个国家做到这七个方面,那么四海之内就没有犯罪的人了。这样,身居上位的人爱护百姓,就如同手足爱护腹心;百姓爱戴居上位者,也如同幼儿对待慈母。上下能如此相亲,上面的命令百姓就会听从,措施也得以推行,民众会感怀他的德政,身边的人会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会来归附,这真是政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伸开手指可以知道寸的长短,伸开手掌可以知道尺的长短,展开肘臂可以知道寻有多长,这是近在身边的准则。周朝的制度是以三百步为一里,一千步见方为一井,三井合为一埒,三埒成为一矩,五十里的疆域可以建城市,分封百里的土地可以建国都,这是为了积蓄生活所需的物品,让安居的人帮助居无定所的人。因此,偏远地方的少数民族,虽然服装不同,言语不通,没有不来归附的。所以说,没有市场交易百姓也不缺乏生活用品,没有严刑峻法社会秩序也不会混乱。捕猎走兽飞禽不是为了充盈宫室,征敛赋税也不是为了充实国库,这样精心地准备是为了补救灾年的不足,用礼节来防范淫逸奢靡。多一些诚信少一些文饰,礼法就会得到遵守,国君的话百姓就会听信,国君的行为就会成为百姓的表率。国君和百姓的关系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百姓信任国君就像相信寒来暑往的规律一样。国君离百姓虽远,可觉得就像在身边一样,这不是距离近,而是四海之内都可看到圣明的德政。所以不动用武力就有威慑之力,不必赏赐财物臣民自然亲附,天下百姓都感受国君的恩惠。这就是所说的圣明国君守御国家的方法,也是能却敌于千里之外的原因。”
【原文】版本2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9]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10]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11]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福积资求[12]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蛮夷诸夏[13],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宾。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田猎罩弋[14],非以盈宫室也;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怛以补不足,礼节[15]以损有余。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注释】
[9]表:表率。[10]悫:诚实、谨慎。[11]寻:度量单位,两臂伸开为一寻。[12]福积资求:积累生活资料。一本"求"作"裘",《大戴礼记·主言》作"畜积衣裘"。[13]蛮夷:代指四方少数民族。诸夏:周王室分封的诸国。指中原民族。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贬称。[14]罩:捕鱼或鸟的竹器。弋:以绳系箭而射。旧注:"罩,鱼笼,掩网。弋,缴射也。"[15]礼节:以礼来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