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父母和孩子来讲,最好的教育不应该是在国外

01

孩子对自我认知的探究

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

我们这次整个学期的Project就叫“Who am I”,就是讲我是谁。

其实孩子可能到不了成人讲的所谓的意义,但他实际上是在不同的角度来关注“我”这个话题。

他开始探究我跟世界的关系,我跟其他人的关系,这是孩子理解世界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

人的这种对自我认识的探究,是一个一生的过程,从基础教育就应该开始。而不是说先把知识学会了,等到你上了社会再去知道你是谁。

其实也是让孩子知道:我跟你是不一样的,我自己生来带的这些东西就是我最大的财富。真实的我就是good enough(最好的)。




02

大量年轻人在毕业的时候

只有两个字“迷茫”

现在回想,我其实有一个很特殊的经历,就是我一直站在教育的终点看。

我在麦肯锡做了十年,一直做到合伙人,最后去领导我们的招聘工作。因为麦肯锡跟一般公司不一样,我们不是HR部门做招聘,是业务人员做招聘。

从那个角度来讲,现在回想,我觉得基础教育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年轻人在毕业的时候,如果能用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词语去描述,那就是“迷茫”。就是你觉得无论在哪儿,都是很精英的孩子,大家都很迷茫,就是不知道怎么做选择。大量的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教育是为了一个文凭,文凭是为了一个专业,专业是为了一份工作,它是一个非常工具化和功用化的一个过程。




03

第一个转变 

孩子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变成内心充盈的创造者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把孩子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意义的探究”这个特别特别宏大和深奥的话题,给一抹而过。或者忽视掉了,把整个教育的体验变成了一种特别功利的,追求“冰山上面”的体验。

其实人最重要的长时间的动力,是冰山下面的东西。但我们平常看到的,或者可以测量的,都是冰山上面的东西。(现行的)教育大量也是在做冰山上面的事情。

所以当时做“一土”一个深层上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在他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去关注他更不可见的、更冰山下面的东西。

在这个基础上,他该学知识学技能再去学。当时做“一土”的时候,我说,“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

我觉得教育跟任何一个行业它都不一样,为什么所有人都关注教育?因为教育关乎到我们人类社会的未来。因为有大量的关注,所以它肯定是多方参与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想法。

所以在“一土”,虽然我们现在学校不大,一共一百多个孩子,但是我觉得我想推动几个转变,第一个就是希望我们的学习者,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内心充盈的创造者。

图片发自App

04

第二个转变

教师从疲惫的服务提供者

变成有充分职业支持的创造者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教师团队,从疲惫的服务提供者,变成有充分职业支撑的创造者。

因为教师这个行业,真的可能是天底下最难的一个职业,特别是低龄的教师。因为他不仅是在教知识,他大量的工作实际上是(辅助)孩子身心的成长,情感情绪的成长、社会性的成长、规则意识的建立等等。

但另一方面,小学老师,包括咱们现在的社会热点讲的幼儿园老师,在这方面的职业支持又是特别差的。

其实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极其复杂和全面的。一个老师他是个最典型的领导者,他一个人带着几十个孩子,他不仅要教授知识,大家还要喜欢他,还要愿意追随他。

所以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如何能够把在企业里面已经大量的、有多少年积累的领导力相关的培训的方法、方式内容跟教育相结合,提供给老师。

让老师不仅是“我能教好数学这个内容”,而是“我能够成为更好的一个领导者、更好的一个教练、更好的一个组织者、更好的一个在遇到困难,或者遇到很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05

第三个转变

父母从焦虑的服务购买者

变成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第三个转变就是我们的家长,从一个焦虑的服务购买者,或者焦虑的委托者,变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就不仅是说,你是我的客户,你交了钱,我要把你服务好,我不大同意这个所谓“教育是一个服务业”的说法,因为这个实际上是典型的培训机构的说法。

我希望教育是一种社区行为,而且大家来参与并不是觉得“我有义务,不得不”,而是你真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你自己的成长,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一个环境。

任何一个学校,不管表面上讲的什么,课程也好、体系也好、校长也好,把所有的这些标签拿掉,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实际上是成人之间的气场。

成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实孩子很聪明的。我们那时候也很聪明,我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很门儿清的,哪个老师怎么回事儿,谁喜欢谁,谁讨厌谁。

但有时候我们自己长大了就觉得,好像孩子都很傻,只有我们很聪明,怎么可能呢。所以如果你说你想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老师之间都勾心斗角的,那也不可能。

所以做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最终我们想做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直在做,就是你如何构建一个成人之间的气场,包括家长跟老师是什么关系;老师跟老师是什么关系;老师跟管理者是个什么关系,这些东西一旦顺了之后,其实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06

第四个转变

社会精英从批判者和逃离者

变成参与者和行动者

很多我自己的朋友圈里面的人,大部分的人是有能力到国外去的,那就走了呗,对吧?我不喜欢这儿的教育我移民了嘛,是吧?

如何能从这样的一个角色变成参与者和行动者。对中国孩子来讲,最好的教育肯定不应该是在国外。

我们在周末做家长的workshop,就是给家长自己成长,包括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然后让家长也去体验。

当时我们的家长课堂开的时候叫“系统思维”,很多家长说,我为什么要学这个?

但是实际上,老师就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比方说,这个小花瓶搁在这儿,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你可能一看,只不过是一个花瓶,加上几个小草在里面;但你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孩子做的艺术作品。是什么样的孩子做的?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作品?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做这个?这个小草为什么是这样的?它什么时候出现在这儿的?它相关的是什么……

所以很有意思,老师就举了很多这种例子,如果你能够有系统思维,看任何一个(事物),哪怕一支圆珠笔或者一个麦克风,其实都是跟它周围的体系相关的。所以,一旦家长用这种方式来看世界的时候,他就会用这种方式去看孩子。

不是说教你怎么育儿,而是提高你自己看世界的视野和水平,因此去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很多很正面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中国父母和孩子来讲,最好的教育不应该是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