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汉诺塔的算法(python,c)

汉诺塔(又称河内塔)问题是源于印度一个古老传说的益智玩具。大梵天创造世界的时候做了三根金刚石柱子,在一根柱子上从下往上按照大小顺序摞n片黄金圆盘。大梵天命令婆罗门把圆盘从下自上开始、按大小顺序重新摆放在另一根柱子上。并且规定,小圆盘上不能放大圆盘,在三根柱子之间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如图所示。问应该怎样移动,才能将圆盘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上。

将n设为1、2、3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来介绍汉诺塔问题。将三根柱子分别标记为A、B、C。
(1)当n=1时,直接将红色圆盘从A柱上移动到C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2)当n=2时,也就是把A柱上2层圆盘移动到C柱上,步骤如下:
步骤1:将A柱上的黄色圆盘移动到B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2:将A柱上的红色圆盘移动到C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3:将B柱上的黄色圆盘移动到C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3)当n=3时,也就是先将A柱上的红、黄、绿三个圆盘移动到C柱子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1:将A柱上的绿色圆盘移动到C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2:将A柱上的黄色圆盘移动到B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3:将C柱上的绿色圆盘移动到B柱的黄色圆盘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4:将A柱上的红色圆盘移动到C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5:将B柱上的绿色圆盘移动到A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6:将B柱上的黄色圆盘移动到C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步骤7:将A柱上的绿色圆盘移动到C柱上,移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这就是将3层圆盘按照规定移动到另一根柱上的整个过程。不论是3层还是4层还是n层,移动的算法都是这样的,首先是将A柱最上方的n-1个圆盘落在B柱,将此时A柱的最小圆盘落在C柱,B柱上的n-1个圆盘,落在C柱。
python代码实现汉诺塔问题如下:

def hanoi(n,A,B,C):                   #定义汉诺塔函数,参数n是圆盘数,A、B、C是3根柱
   if n==1:                           #判断圆盘数,如果等于1,递归条件
      print(A,'-->',C,' ',n)          # 直接将A柱上的圆盘移动到C柱上
   else:                              #否则,进行递归移动
      hanoi(n-1,A,C,B)               #递归将A柱最上方的n-1个盘子落在B柱
      print(A,'-->',C,' ',n) # 输出将A柱上的圆盘移动到C柱上,也就是将A柱的最小面盘子落在C柱
      hanoi(n-1,B,A,C)             #递归将B柱上的n-1个盘子,落在C柱

hanoi(3,'A','B','C')               #调用函数

C代码实现汉诺塔问题如下:

#include 
void hanoi(n,num,a,b,c){
	if(n==1){
		printf("%d盘:%d-->%d",n,a,c);
		num++;
	}
	else{
		hanoi(n-1,*num,a,c,b);
		printf("%d盘:%d-->%d",n,a,c);
		hanoi(n-1,num,b,a,c);
		num++	
	}
}
void main(){
    int n,num;
    num=0;
    scanf("%d",&n);
    printf("%d",hanoi(n,*num,'a','b','c');
}

汉诺塔问题移动的算法如下(n表示圆盘个数):
 n=1时,移动次数为21-1
 n=2时,移动次数为22-1
 n=3时,移动次数为23-1
 n=4时,移动次数为:24-1
 n=5时,移动次数为:25-1
得出结论:A柱有n个圆盘时,移动次数为2^n-1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笔记,算法,python,算法,c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