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小忧
想象一下,假如你刚刚经历了下面这样一天,你会有何感受?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款。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对,就是这样,试着想象自己就是这个情景里面的主人公,刚刚经历过这些貌似不太愉快的事情,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是觉得今天诸事不宜,无比糟糕吗?还是觉得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再或者会认为自己太惨了?
如果你的想法是这样的,那么恭喜你,哦不,是告诉你,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你也是拥有固定型思维人群中的一员,固定型思维的人最典型的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聪明或愚笨,都是天生的,无法更改的,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们会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当老师夸他们是聪明的孩子时,他们就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证明老师的话是对的;当领导说他们是最有能力的员工时,他们会用最好的工作状态和结果给老板回馈。这些通过不断证明自己来巩固自身价值的行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们享受其中,并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洋洋得意。
但一旦某次考试考砸了,某个方案被老板驳回了,他们就会陷入到自我怀疑的旋涡里,不能自拔,反复怀疑自己的能力以及天赋,他们会不断问自己“我是不是太糟糕啦?”“老师/老板肯定对我很失望”“我太差劲了”,没有什么灾难性或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但仅仅是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就已经产生了这种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完全不会这样,同样度过上面那样糟糕的一天,他们的反应可能是“都怪自己准备工作没做充分,我决不允许自己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还好只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我一定要加油了”“原来这里不可以停车啊,下次我就知道了”。
对他们而言,这些并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更不是毁灭性的大灾难,不过是一个分数、一张罚单以及一个没打通的电话而已,他们同样会觉得沮丧,但不一样的是,他们不会因此给自己贴上“我太差劲”这样的负面标签,更不会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时,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在成长型思维人看来,一次考砸了的试、一次失败的方案,都会让他们停下来寻找失败的根本原因,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后才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眼下的坑,不但不会成为走向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反而会被他们当作通往卓越之路的垫脚石。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正是如此。
因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固定思维的人会把挑战当作刁难,而成长型思维者则会把挑战看成磨练,思维不同,导致行为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
固定型思维方式和成长型思维方式是《终身成长》里面提出来的两个概念,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经过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她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巨大力量,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固有的思维限制,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她下定决定写这本书。
一、两种思维的本质区别
《终身成长》指出,人跟人之间确实存在先天智力的不同,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练习,是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的。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人的成就不是由所谓天赋决定的,天赋可能会让你占有优势,但不构成绝对性的影响,相比天赋,后天的“成长型思维”带来的不断改变才是一个人能够成就自我的根本。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整理出相当一部分成功人士的资料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佐证。譬如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的球星乔丹,虽然我看不懂球赛也没认真看过任何一场比赛,但学生时代还是听班上男生无数次谈论过迈克尔·乔丹这个名字,可能在很多球迷眼中,乔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篮球巨星,他为篮球而生,一上场就自带光芒。
可其实乔丹并不是一个天才级选手,他在高中时曾被校队淘汰,为此乔丹特别郁闷,母亲鼓励他:“回学校好好训练去”,他按照母亲说的去做了,那之后的每一天,乔丹不断早起练习,上下课的间隙也会抽空练,他不断弥补自己的弱点——防守、控球和投篮。
尽管如此努力,乔丹在之后的比赛中还是输掉了季赛,但他没有沮丧,因为他知道,这些失败和艰苦练习都是为了下一年的比赛做准备,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成了名,也成了别人眼中的运动奇才,但其实,乔丹的成功并不来自天赋,而是来自这种成长型思维,才能够让他不惧失败,坚信不断成长终会成功的理念。
当然,在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眼中,赢得比赛以及做一个明星人物都绝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断寻求自我提高才是;而在固定型思维的人看来,赢了就是荣耀的,而输了则是loser的象征。
所以,固定型思维的人害怕失败,害怕去挑战新的难题,因为他们害怕眼下的成绩会因为去挑战难度更大的难题而被覆盖;成长型思维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不会在已经学会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成长,而失败则是成长的必修课。
二、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给别人乱贴标签,譬如“笨小孩”“你没这方面天赋的”“天生五音不全”“不是学习的料”“你不适合做销售”,持有这种固定性思维的人,会把当下的状态认为是固定不变的,他们看不到事物的发展,更不会挖掘自身的潜力,会处处给自己和身边人设限。
类似于“女孩子在理数化方面天生比男孩子弱”、“男孩子能有几个能学好英语的啊”、“女司机出交通事故的概率远高于男司机”这样的标签化话语,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听过,但这些是真的吗?
曾经看过一组数据分析,每年因驾车造成交通事故的男司机其实远远高于女司机,只是每每当女司机开车出现失误时,报道永远赫然写着“女司机......”,而当男司机驾车失误,大家说的都是“某司机....”,这种主观差异造成了大家认知的差异,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女司机在开车这件事上的“天赋”远不如男司机,显然这并不是事实。
拥有固定型思维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外界给予的标签,或人生中的某次失败时,从心理到行为都大相径庭。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因为别人给予的负面评论、经受的挫折而深受打击,甚至将一次失败夸大为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他们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他们唯一可能去做的只是去尝试着修复自己的自尊。比如,他们会去找比自己还差的人,以此挽回自己丢失的自尊、仅存的优越感。
作者列举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一群大学生在一次糟糕的考试后,获得了一个去看其他人试卷的机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选择去看那些考得比他们好很多的人的卷子。和往常一样,他们希望改正自己的不足。但是具有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学生选择去看那些考得非常差的,这就是他们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方法。”
面对同样的失败,固定思维模式者可能会选择“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的方式让自己感觉好些,也可能会选择责备他人后找借口的方式让自己没那么难受,但除了心理上会稍微好受些,对于自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一次的失败以后可能还会重演,他们会在失败和自我安慰之间不断循环,毫无进展。
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却会正视失败,找寻突破口,积极主动地去帮助自己快速成长,他们从不为自己的失败找任何理由,失败就是失败,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伍登曾说过:“在开始责备他人之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意思是说,只要不否认错误,你仍然可以从你的错误中学习。
敢于承担,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共同特征。对他们而言,失败并不仅仅是失败,也是成长的绝好机会,这种思维模式彻底改变了失败原有的意义。
三、天赋也许会成就你,但也可能毁了你
近来常常听到有人用“老天爷赏饭吃”来形容一个人的天赋,比如一个感觉随随便便拍拍戏就大红的明星,一个看似随便写写就作品大卖的作家,或者貌似随便唱唱歌就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星.....
可靠着天赋打下的江山,终究是坐得胆战心惊的,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江郎才尽,往日的辉煌也就很难延续。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夜成名,继而又昙花一现般悄悄远离他们曾绽放过的舞台。过早陨落的商业奇才、辉煌却短暂的灿烂人生,说白了都是不具有成长性思维模式造成的。
伯纳德·卢瓦索曾经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厨师之一,在法国,只有少数几家餐厅被《米其林指南》这部欧洲最受重视的餐厅指南评为最高级别三星,他的餐厅就是其中之一。在2003年《米其林指南》出版前,伯纳德·卢瓦索自杀了,原因竟然是他在另一部指南中丢了2分,被《高勒米罗美食》从19分扣到17分(总分20分)。在这之后,谣言大肆传播,说他会在新的《米其林指南》中被摘掉三星评级,虽然他的餐厅被没有被降级,但是这个失败的念头击垮了他。
卢瓦索是饮食界的开创者,曾出版了很多本烹饪书籍,还是“新式烹饪”的发明者之一,在巴黎拥有多家餐厅,且拥有完整的了冷冻食品生产线,他是一个如此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人啊,原本可以轻而易举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未来,无论他有没有那两分或者那三颗星。但是,因为他的固定思维,导致他因为评分的降低,对自己重新定义:我是一个失败者,一个风光不再的人。
天赋也许会成就一个人,但能够帮助我们走得更远的一定是成长型思维。
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李宁的口号,同样也是每一个成长性思维模式者的口号,他们坚信努力就会成长,所有的失败都是为了明天的成功铺路,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终身成长》,一本适合人生任何阶段阅读的书籍,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小白、叱咤风云的精英高管、教书育人的教职人员、养育孩子的宝爸宝妈.....因为成长性思维一旦形成,你的生活、工作、人生都将发生重大改变。
看懂这本书,也许你会跟我一样既遗憾又庆幸,遗憾没有早早遇见它,早早将自己从固定型思维中解放出来;又庆幸终于遇见它,可以学会这样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然后一点一点影响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新的一年,送自己和最在乎的人一本《终身成长》吧,礼物有价,成长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