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未必是金——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今天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

读完此书,对小波同志的喜欢又多了一分。读他的小说《红拂夜奔》,只觉得小波同志像卡夫卡,抽象的、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让人佩服;读了他的《爱你  就像爱生命》,觉得小波同志是可爱的、痴心的、懵懂的少年郎,很吃银河同志的醋;读了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感觉小波同志很有个性,特别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今日读完《沉默的大多数》,感觉小波同志是个思维有深度、敢于质疑探究的学者,是个文武兼修,认真生活的智者,我越来越喜欢他了。

“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人在江湖,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该承担责任时,就应勇挑大梁。社会对中年人的期望非常高,以这次史无前例的冠状肺炎流行来看,千千万万中年人舍小家,顾大家,抗战在救灾第一线,保障了万家灯火。我们很庆幸,生活在这个强大的国家,也很庆幸,处于能勇敢担责的年龄。

“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假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我的结论是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摘自《思维的乐趣》)

很多人,如果一犯错误,往往找客观原因,尤其是年龄稍大的,喜欢倚老卖老:呀,我们老了呀……呀,我们是东(傻)的……一个人,如果愿意上进,他总是有机会的,最起码,不该让自己整日无所事事,据统计,很多老年痴呆患者,都是不喜动脑之人。我总以为,无论多大年纪,千万不能让自己太闲,多少得有点兴趣爱好。打牌也好,下棋也罢,再不济,钻研下厨艺,跳一下广场舞,做一下针线活。总之,要让自己的手脚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人生才有乐趣,日子才会充实。当然,兴趣爱好越早培养越好,不能做个让人嫌弃的老头老太太,一个有趣的人,大抵是受欢迎的。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现在能对身边人说的话越来越少,觉得自己怎么说,怎么做都不符合社会期望,越来越依赖网络。在网络上大放厥词好像觉得没啥不可,和身边的朋友却啥也不敢说,总以为一说就显得自己不够成熟,不够理智,不符合大众审美。

“对于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我是这样想的,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是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条件放大自己的作用,总以为世界需要我们来拯救,天天在网上夸夸其谈,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大话套话。如果我们有能力,就像那个网上捐500万口罩的口罩哥,或者直接点击网上的捐赠渠道,向水深火热的武汉人民捐出一片爱心,而不是在朋友圈一边大呼“武汉加油”,一边把外省车辆堵在门外,让千千万万投奔的亲人无家可归。如果的确是病毒携带者被隔离尚且有个去住,又是健康人,又不准回家,又不准过高速回原单位,那他们该往哪里去?这样简单粗暴地隔离是否合法合规?不敢说,只能沉默。

“假如有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可以拉平,一种是向上拉平,这是最好的,但实际起来有困难,比如有些生来四肢健全,有些人则生有残疾,一种平等之道,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治成正常人,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种是向下拉平,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棒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摘自《椰子树与平等》)

这个话何其犀利,以当前局势来看,当权者有没有采用向下拉来实现平等之嫌?网上有篇社论:《流失的五百万武汉人,该何去何从?》这五百万武汉人,染上肺炎的不过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但全国上下都把这群人视为洪水猛兽,拼命往外赶,那这群人该如何自处?可不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方法,通过科学检测,没携带病毒的,高高兴兴回家团圆,若的确不幸染病的,医院治疗?必竟我们躲的是瘟疫,从灾区回来的,该不该有一些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帮助?必竟他们也是受害者,是急需得到帮助的弱势群体。

糟了,被小波荼毒太深,不愿做个温顺的良民,会不会也向武汉疫情刚发生时在网上直言的专家一样,被派出所传询,或被单位谈话?必竟非常时期,政治觉悟必须和当权者保持一致,偶尔牺牲点平民百姓的权利,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轮不到我等小百姓瞎操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未必是金——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