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讲讲

一、

老子对世界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中。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研究老子的学术文章不计其数。即便是在世界哲学史上,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除《圣经》外被译最多的一部书,早在千多年前,高僧玄奘等人便将其翻译成梵文,从此开启了《道德经》的世界之旅。

《悲剧的诞生》的作者,对存在主义影响极大的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美国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到:“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要焚毁所有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找智慧的摘要。”

然而,就在《道德经》在国外被逐渐推崇的背景下,我们身边却时常能听到他人对《道德经》的非议。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各地的人可以于千里外围在一起,发表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许多人片面理解《道德经》的奥义,甚至是望文生义。

读《道德经》,我们该从老子所处的时代去考量,否者,肯定会妄下论断,比如现在在网上流传的老子思想消极论(无为)、愚民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权术论(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等,都是属于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解。

考虑到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这种对《道德经》的误解不可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人讲老子属唯心派,也有说是唯物派,老子自己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所以,我们暂且把唯心或是唯物抛到一边,何不从“道”的角度去分析老子思想的内核,我们会发现,老子以“自然”为核心的道蕴藏着“爱”的哲学。

试想一下,一部有“爱”的书,其思想是消极、愚民的吗?有人又会说,我们中国古典文献不讲爱。这就大错了,我们中国不仅讲爱,而且相较于西方的一个“爱”字,我们将其分的更清、更细。比如,对国家的爱叫忠,对长辈的爱叫孝等。

《道德经》的“爱”是博大的,也是无微不至的,老子从宇宙宏观起始,以“道”爱一切的全局观来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大道之爱,以“自然”为核心,为“天地之母”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认为,在天地之前,道便以混沌未分的整体存在,在这里,道是自生者,它是创生万物的源头,却并不是随万物变化生灭,它既是“天地之根”,且“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因此,道不是一般的存在,而是“若存”,还无穷无尽。

道既然为天地之根,那么它是否就有主宰天地的癖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老子还说了“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不是我们常指的自然界,而有“本来如此”的意思,即“道”是沿着它本来如此的面貌走下去的,即“周行”,在这一过程中,万物靠它生存而它不会加以干涉,成就一切而不会居功,即“万物侍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在老子哪里,他直接打破了人格神创造一切,且主宰万物命运的东西方格局,认为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根,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处处体现着母性的慈爱和包容。

1、大道之慈爱

母性是温柔慈爱的代名词,创生万物的道也体现着这一特点。老子用水来形容道,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可见,道是具有利它性的。我们且不说“水是生命之源”,但看其随物赋形,柔弱处下,有点迁就、顺遂的味道,就好比母亲对孩子的爱——慈 

当然,这种慈也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上,而并非毫无原则的放纵之爱,即“道生之,德畜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对万物的爱是道的原则,而这种原则需要通过德的引导来体现。就拿我们人类社会来举例,母亲生下了孩子,不光在物质上养育他,还在精神上引导他,但我们不可能照看他们一辈子,他们在羽翼丰满之时还得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这时的母亲要做的便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这才是道的最终目的,即自然,一种放手的慈爱。

2、大道之宽容

道作为天地之母,与人类母亲一样,包容自己的孩子也是他的自然本能。“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这句话本是告诫统治者“不争”,但以道来讲,则体现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阔胸襟。道正是以这种宽容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以使道的本体与万物和谐,达到同化境界,老子希望天、地、人都能效法道的宽容法则,以便形成“天地不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报怨以德”的人格精神。

这种道是何等的宽阔,真是“冲而用之或不盈”,不可道,不可名。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要求别人,很少“反求诸己”,这是人性的弱点,老子正是看到了人的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人能够学学道,宽容一点,多包容他人的缺点,与人和谐相处,与道同行。

三、天地之爱,遵道而行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绝,动而愈出。”老子把天地之间的虚空比作橐龠,只要一鼓动,就源源不绝,正如天地之间万物流转,生生不息。天地遵道而行,为万物的载体,并通过万物的生老病死,传达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

1、不偏爱

天地对待万物无所偏爱,任其自生自灭,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的不仁,并不是没有爱心的意思,而是不偏袒任何一方。刍狗是以草扎成的狗,为古人祭祀时的用品,在人们祭祀完毕后,它便是无用的东西,任人随意丢弃。天地把万物当成刍狗,正是传达了天地遵道而行,以“自然”之姿任万物生灭而没有厚薄之分,有生命的草“一岁一枯荣”,天地不会多给它点养份,使其四季常青,无生命的尘土随风东南西北飞,天地不会怜悯它的奔波之苦而加重他的质量使其尘埃落定。

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会认为天地太过冷酷,但若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偏爱也是一种爱,他传达的是一种平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是我们中国人乃至世界一直所向往和追求的。老子对此更为直接的表达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老子以其宏观的视角,强调整体的平衡与和谐,对于消弭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该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2、不自私

我们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成了自私之人的墓志铭,却不知,我们误解了古人的意思,“为”字当为二声,所以这句话是叫我们要把作为人的“道”做出来,否者就会天诛地灭。

天地法道,所以天地也该把自己的“道”表现出来,不自私便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正是因为他们不求自己的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我们且看阳光普照万物,大地承载万物,天地何曾向万物有过索取,在老子那里,天地它们不仅不自生,反而是“利而不害”的。

天地法道,它们只会是顺应万物的自性,以万物为中心,以利于万物生灭的方式运转。很多人对老子这句话有异议,认为这又该是阴谋。其实,这只是老子辩证法的运用而已,他认为人在做事的时候,不能总带着自己的私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状态。

四、圣人之爱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圣人,结合他所处的动乱时代,他是希望能有真正的圣人出现,以拯救生于水火中的人民,老子有感于当时的君王一副“服文采,带利剑,宴饮食,财货有余”的穷奢极欲的做派,他知道圣人的出现几乎为零,只能在其书中通过政治和军事来刻画理想君王的形象。

1、政治观 

(1)、“无为”执政,不过分干预老百姓的生活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老子以反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强调统治者不要过分作为,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回归淳朴自然的生活。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奢”,这是一个国家“长生久视”的根本,如果君王不能遵道治国,毫无底线的骚扰百性,其结果便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兹昏,人多伎巧,奇物兹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为统治者过分干预百姓,使得他们无法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为了应对政令,他们的思绪多了起来,这便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的这种无为执政的主张体现了他关心百姓,关注现实,与民休养生息的情怀。

(2)、做到“后其身”,不苛求百姓对自己的奉养。

人民饥饿、难治、轻死,正是因为统治者食税过多,任意妄为,求生过厚。人民不堪其扰,这样的君王只会被天下人嫌弃,其执政基础是不牢靠的。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总是没有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以百姓的意念作为自己的意念,所以,圣人的所作所为,不该是只为了一己之私,而是围着百姓在转,相当于今天的“为人民服务”。 要想服务好人民大众,首先就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凡事先想着人民,而不是和百姓争抢难得之货, 这既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道理。

圣人帮助了别人,他自己反而没有变少,而是越来越多,这不是以无私来谋取自私,而是自然的结果,也是千千万万老百姓所梦寐以求的理想君主。

不论是“无为”还是“后其身”,其实都体现了一个字----爱

老子希望,统治者不要把百姓当成自己获取利益的工具,而是真情实意的爱百姓,替百姓着想,这才是一个君王该有的意念。

2、军事观

有人讲,暴力是解决一切纷争的根本,自古以来,各路兵家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又新建了一个又一个王朝,这似乎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相适应,可这种血腥的暴力,是一种强制性的干涉,并非为老子所认同。

老子站在斗争的反面,认为“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作为一国之主的君王,是不会“以兵强天下”的,但同时,他也不完全反对战斗,只是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到“善者,果而以,不以取强。”达到目的就好了,这就是老子的一个适度原则,以防乐极生悲,物壮则老的陷坑。

要坚守适度的原则,则需要圣人做到以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面对战争,“战胜,以丧礼处之。” 在老子那里,善于打仗的人是不会轻易发怒,也不崇尚武力的,而是以守为攻,用不争来取胜,这并非什么诡诈计策,而是体现在两个字上——慈悲,老子也明确的表述过,即“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都是一群人的寄托和守望,而两军交战,必有一方血流成河,在历史的长河里,战胜的一方往往是大肆行乐,完全忘却了有多少人没了爸爸,没了儿子,没了丈夫。这是极其可悲的,所以,老子写出了使人振聋发聩的一句——战胜,以丧礼处之

真正的圣人是心怀苍生的,又何况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不得已的战争,他们也是把摧毁的力度控制在最低,以悲天悯人之心面对战争,哪怕是自己的敌人。即便战胜,他们也不会手舞足蹈,反而为所有逝去的生命默哀,祈祷。当然,这不得是故弄玄虚,而是出于生命的本能,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五、个人之爱,爱人先爱己,以爱己之身爱人

老子说到:“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人如果能做到像爱自己一样爱天下,天下就可托付给他。这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这两句话都是说如何做一个仁爱君主,但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当上君王,那这话是否就对我们没用了呢?

我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而“爱”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人作为地球上最为积极的活动者,参与者,我们是否拥有“爱”直接决定了社会的氛围。个人之爱不断的碰撞,擦出的爱的火花可以照亮整个宇宙。

我们要想以爱去感染别人,帮助别人,首当其冲的是我们要做到爱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谋爱先谋生,爱人先爱己”。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也不爱,那么她肯定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爱自己不仅体现在我们对自己物理身体的惺惺相惜,更重要的是我们心地上的柔和、自信、宽容和上进。让我们的身体每天充满朝气,充满正能量,这才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也是爱别人的前提。

六、《道德经》的“爱”与儒家的“德”的关系

儒道两派作为我国古典哲学的先驱,他们对爱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大体上,《道德经》中的“爱”强调整体的和谐,是以“自然”为核心的,讲究“不言之教”。儒家的德则带有“律”的性质,体现为一种生活上的规范,通过宣讲教育,要求人人都必须做到。

但无论如何,一个人的“爱”要表现出来, 很多时候都是体现在一个“德”字上的,《道德经》也不例外。如果说老子的“道”是“爱”,那么“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便是这种“爱”的表现形式。比如我上面所提到的“不自私”、“宽容”等都带有德的影子。“德”确实不等于“爱”,有时候甚至与“爱”平行,永不相交。

爱是心中自然的产物,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但这并不是说,儒家的德就与道家的爱毫无关系,有时候,“爱”也是会迷失的,它需要德的引导,培育,使人一心向善。同时,爱还需要德来表现。举个最简单的列子,即开篇所提到的对国家的爱叫忠,对长辈的爱叫孝,这在不少人眼里,这完全属于德的范畴,可试问一下,一个没有爱的人,他会忠于国,孝于父母吗?所以,不少人说中国古典不讲爱,只有德,这是完全不对的,他看不到我们“德”的背后,隐藏的正是“爱”的精髓。

七、《道德经》关于“爱”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爱”是以“自然”为核心的,不论是如母爱般的“慈”,或是圣人般的无私,都并非是刻意的个人追求,而是万物本来如此,而这种“本来”便是以整体的“和谐”表现出来。

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大千世界,世间的万物特别是人不可能每一个都拥有老子理想中的“本来如此”之道。甚至于我们根本就不了解什么为“本来如此”,这时,“和谐”便从“本来如此”中抽离出来,成了“道”的具体化,并影响、安慰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时常讲“看开点”,“吃亏是福”,这种不与人争的处事态度至今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他透露了我们宽以待人的胸襟。

生活在动乱社会的有志之士,或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唯有用“和谐”来消解眼前的苦痛,所以才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淡然。才有了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豁达。如此般受老子思想影响的古代名人不计其数,又何况是那些围绕在名人周围的千千万万。所以,追求“和谐”,反对“物极”是我们生活的必修课,它已深入了我们的灵魂深处。

然而,正如老子自己所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世间也许就从未有过真正的和谐,所以才在两个极端跳来跳去。我们现在也许就是这样,在五色,五味,畋猎中极度狂放,身与心严重分离,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内心却常常空虚,这正是由于我们走向了”和谐”的对立面,在极度的“自爱”中失去了爱的能力,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冷陌化。

“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主题,可是能源危机,地缘政治,边境冲突,环境恶化等现实却常在我们耳边萦绕。我们也许有爱,但却爱的不够和谐,比如某国的单边利益高于一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领导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只希望,这种无疆之爱可以影响到我们整个人类,让我们放下既有的成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世界,让我们在整体的“和谐”中幸福的生活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也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