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说——如何正确批评孩子?(2)
批评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所以要越具体越好,千万要注意:不要贴标签,不要翻旧账,放大错误,不要转移话题。
批评孩子,正确的姿势(方法)很重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长批评孩子时,最容易踩的陷阱,看看你中过几个?
6岁的明明吃完糖和饼干,还要吃巧克力,因为担心零食吃的太多,孩子不吃饭,妈妈急了:“你怎么就这么管不住自己呢?刚刚吃完糖,不够!还要吃巧克力!每天都这样,就知道吃零食,从不好好吃饭,也没见你上学这么用心!”
明明妈妈批评明明的方法,好不好呢?
很明显,这样批评孩子,是不妥当的。
家长平常批评孩子,最容易犯3个误区
第一,像明明妈一样,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的情绪爆发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是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因为孩子做错的时候,你容易有负面情绪,孩子一般也会有负面情绪,哪怕只有1个人有负面情绪,教育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更何况2个人,就算孩子当场改变了行为,也会严重伤害亲子感情,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不听你话了。
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批评孩子的真正原因是帮助他成长,而不是发泄成人的情绪。
所以我们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克制,克制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我们的初心,我们最初的目标,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个误区,叫做评判、评价孩子。
什么意思?你可能觉得上边的要求太苛刻了,怎么可能没有情绪?!老母亲老父亲实在太难了!那好,我们降低一点难度,孩子太熊,实在控制不住要发泄,我建议家长表达情绪时,全力以赴,说以“我”开头的句子。
刚才明明妈妈说的话,本质上都是以“你”开头的句子,只是你字被省略掉了:
(你)就知道吃零食,(你)从不好好吃饭!也没见你上学这么用心
妈妈也可以说“吃完糖,还要吃巧克力,这样我很着急。或者我有点伤心。我希望你能少吃点零食,好好吃饭!”
体会到区别了吗?上下意思上好像区别不大,但情感和接纳度上,截然不同。
如果只是看,比较不出来差异,你可以尝试出声读读这两句话话,感受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感觉?
什么叫以“我”开头的句子?
就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希望,而不要评价孩子~
为什么“我”和“你”开头,差异这么大呢?
以“你”开头的句子,或者省略了“你”直接批评孩子的句子,本质都是在评价孩子。
伴随孩子长大,你会发现有很多孩子不喜欢被批评、不能说,这很正常,我们成人也不喜欢被批评。因为随着自我意识的成长,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控制,也不喜欢被评价。
听到以“你”开头的句子,天然就会感觉对方要控制自己,或者评价自己,会很自然地生发反抗。这也是家长的批评,往往没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说以“我”开头的句子就不一样了,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同情心,同理心,当你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们会倾听,甚至同情,进而反思自己,寻求新的可能。
这种方法,可能不会立即有效,但长期在家里、在工作单位执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感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百度搜索“我信息”这3个字,了解背后更深刻的道理。
第三个误区嘛,也是99%的家长很容易踩的陷阱~
如果我们前2条都做不到,既做不到控制情绪,也做不到表达情绪时说以“我”开头的句子,好吧,我们再降一点难度,不过不能再降了,已经降到了底线——那就是批评孩子时: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翻旧账
不要放大错误转移话题
你一定要记住这3个不要。
遗憾的是,明明妈妈3条底线全踩了。
第一,贴标签。
吃巧克力是吃巧克力,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说孩子控制不了自己;
你想想看,咱是不是平时也容易这样?咱家孩子撒谎的时候,你有没有给孩子贴过不诚信的标签?孩子学东西慢的时候,你有没有贴过“不聪明,笨”这样的标签?
什么叫贴标签?贴标签就是不再就事论事了,而直接去评价人。
这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反观我自己,从小到大虽然挨打无数,但父母几乎没有在语言上给我贴过标签。所以我知错就改,从不恐惧。
第二,翻旧账,放大错误。
“天天都这样,吃零食,不吃饭!”本来就是一个巧克力的事儿,被放大了。
第三,转移话题。
本来就是吃巧克力,结果又扯到学习上去了。明明妈说:“什么时候也没见你上学这么用心!”
明明妈妈简直就是一个放大镜:先是把“吃巧克力”放大到“吃零食不好好吃饭”,又放大到天天,把一个短期行为放大到长期错误,再横向放大,把饮食上的控制力放大到了学习上的自控力。
什么叫贴标签?贴标签就是不再就事论事了,而直接去评价人。
这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反观我自己,从小到大虽然挨打无数,但父母几乎没有在语言上给我贴过标签。所以我知错就改,从不恐惧。
第二,翻旧账,放大错误。
“天天都这样,吃零食,不吃饭!”本来就是一个巧克力的事儿,被放大了。
第三,转移话题。
本来就是吃巧克力,结果又扯到学习上去了。明明妈说:“什么时候也没见你上学这么用心!”
明明妈妈简直就是一个放大镜:先是把“吃巧克力”放大到“吃零食不好好吃饭”,又放大到天天,把一个短期行为放大到长期错误,再横向放大,把饮食上的控制力放大到了学习上的自控力。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正错误,所以批评越具体越好。家长总是放大范围,第一会失去焦点,孩子反而不知道怎么改正。其次情绪也被放大了,很容易激起孩子反感。
最后我想和父母强调,为什么贴标签、翻旧账、放大错误与转移话题,是批评孩子的3个底线。
因为孩子天然恐惧父母的不接纳。
家长一定牢记我这句话,孩子并不抗拒批评,他们恐惧、抗拒的是爸爸妈妈不接纳自己。
所以就事论事,不要贴标签,不要翻旧账,不要放大错误与转移话题,不要评价人,甚至评价孩子的人格,孩子犯错误时,我们是在帮孩子改变行为,没有否定他这个人,我们甚至要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仍然传递给他这样一种信息:“爸爸妈妈依旧爱你。”
只要避开批评孩子的3个误区,牢记批评孩子时的3个底线。每个家长都能温柔而坚定地陪伴每个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