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5.17立夏十三日//七律·遥祭叶永烈,经典永留传

作家叶永烈

      题记:2020年5月15日上午9点4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1940年8月30日生,浙江温州人。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对于科幻迷来说,叶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令人痛心不已。叶先生的去世意味着“中国当代科幻三大奠基者”的彻底离去。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叶先生的去世意味着一位笔耕近七十年、留下超过3500万字巨著的老前辈的离去。对于一个个被《十万个为什么》打开认知科学的大门的人们来说,叶先生的去世意味着一位科学启蒙老师的离去。

      小时候,你一定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这套科普著作的作者正是叶永烈先生。从第一版到第六版,叶先生全程参与这套书的写作,历时半个世纪。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套科普著作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打开了认知科学世界的大门。

      除了科普领域之外,叶永烈先生在科幻文学领域、传记文学领域也成绩斐然。他是中国当代科幻三大奠基者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家之一。

七律·科普奠基者叶永烈

驾鹤西游惊地天,九州悲恸泪涟涟。

答疑解惑撰科普,探险寻幽访自然。

纪实文章歌本色,写真历史赞前贤。

等身著作精魂在,灵慧流芳馨万年。

    一、永远的科普文学:《十万个为什么》

      面对着这个未知的世界,每一个孩子脑海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并作出回答,集结成册的话一定能够成为一部可以引起孩子们兴趣的科普作品。这便是《十万个为什么》这部科普著作的策划者的最初设想。

      1959年,上海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下文简称三编室)印了一万份问卷,将它们送到了孩子们手中。问卷的题目很简单,就是“请你提出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之后,三编室收回了六千多份问卷,编辑们整理出了九百多个题目(有些是编辑自己想的)。

      有了问题之后,让谁来答呢?机缘巧合之下,三编室的编辑发现了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就读的叶永烈。叶永烈加入《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后,凭借着扎实的科学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文风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同。初版中的900多个问题,叶永烈一个人就回答了300多个,占三分之二,涵盖了化学、生物、气象等多个领域。

    《十万个为什么》一经推出,便备受好评。几十年后,叶永烈本人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我的成名作。自从这套书出版以后,我几乎很少主动向报刊投稿,因为很多报刊编辑部知道了我,纷纷向我约稿。

      之后,叶永烈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积极为大众传播知识。鉴于叶永烈在科普领域的突出成绩,1979年3月,文化部和科协联合授予了他“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80年代之后,叶永烈虽然将写作重心转向了纪实文学,但也始终关注科普领域。《十万个为什么》先后出了六个版本,叶永烈每次都在写作、编写、推行等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2年,叶永烈在《我与<十万个为什么>的半个世纪》一文中这样写道:

    1960年,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此后50年间,我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各版的写作,直至参与第六版的工作。

      这话虽然说得非常简单非常平实,但相信每一位读者能明白叶永烈为科普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神奇的科幻著作:《小灵通奇遇记》。

      叶永烈是“刘慈欣之前中国科幻的代言人”。

      1961年,叶永烈在完成《十万个为什么》初版的写作之后,就开始着手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最早名为《小灵通奇遇记》)。在小说的开头,叶永烈交代了创作的初衷:

      许多小朋友来信问未来会怎么样……我跟许多小朋友一样,也非常想知道未来的一切……我把这件事儿,跟我们编辑部的小记者——小灵通谈了……

    《小灵通漫游未来》对《十万个为什么》有明显的继承,它要回答的同样是一些疑问,具有明显的科普性质。当然,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小灵通漫游未来》最大的意义应当是新时期科幻文学的奠基之作。它是新时期出版的第一部科幻作品(郑文光先生的创作更早,但出版更晚),也是最早的科幻文学畅销书。

      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首次把科幻文学推向了普通民众,意义绝不低于刘慈欣的《三体》把中国科幻带到世界级水平。

      因此,著名科幻文学理论家吴岩这样感叹道:叶永烈是大刘出现之前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言人。

    不可否认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一部比较稚嫩的科幻作品。它采用的是科幻小说最基本的游历模式,这在威尔斯和凡尔纳的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又因为面向的读者是小朋友,作品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被刻意弱化,因此确实看起来既不“硬科幻”也不“软科幻”(如果与《海底两万里》和《时间机器》对比的话),反而与儿童文学更接近。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思想大破冰的年代,《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对许多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现在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走上创作之路便和《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有关。吴岩、陈楸帆等著名作家也都直接受过《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影响。刘慈欣则干脆这样说道:写科幻的人都看过叶永烈的小说。

      此外,叶永烈也跟郑文光一样,是中国最早的科幻理论研究者之一。郑文光从50年代起开始译介苏联科幻理论,他的《谈谈科学幻想小说》被认为是新中国早期科幻理论方面最重要的文本。叶永烈则在1980年出版了《论科学文艺》,这是我国第一部科幻文学理论著作,对科幻理论的系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不朽的传记文学:“红色三部曲”。

      1984年之后,叶永烈的写作重心由科幻、科普领域转向了传记领域。转向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学者认为是因为随着阅历的增加,叶永烈感觉纪实文学更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有学者及科幻作家认为,叶永烈的创作转向和当时的“科幻文学论争”有关,他对科幻文学失去了信心。

      所幸,叶永烈不仅具有科幻、科普写作天分,还具有非凡的传记写作才华。他的“红色三部曲”、《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傅雷与傅聪》、《钱学森传》等作品都是纪实文学力作,以重大的题材和庄重的态度还原了百年来许多一度模糊的历史。

      这些题材重大、人物特殊的传记,其实是很难书写的。但是叶永烈却不仅不回避这类写作,反而有意倾向这个方面。他曾提出传记写作的三大原则:

      1.知名度高,透明度差;2.最好是没人写过的;3.这个人可以折射出一段重要的历史。

      此外,叶永烈的传记作品在形式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比如在《傅雷与傅聪》中写傅雷夫妇自缢的时候,他采用了戏剧性的写法,通过人物的内心矛盾将情节推向高潮,从而刻画出传主的性格。又如在写马思聪离开祖国的时候,叶永烈用了合理想象,借此达到极致抒情效果。再如写建国前的那段历史时,叶永烈用了二元对立的手法……

      叶先生的一生是辛勤创作的一生,他用60多年创作了超过3500万字的作品。如今,叶先生虽然驾鹤西去,但他的作品将长存世间,他为民众传播科学知识的信念以及不辞辛劳默默创作的精神将长存世间!

      你是永久的传奇,你是永恒的记忆!精神永在,永不诀别!因为,你的名字叫叶永烈,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0.05.17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勇//5.17立夏十三日//七律·遥祭叶永烈,经典永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