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一)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 经济特点

        •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 政治特点

        •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文化特点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 社会结构特点

        • 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 主要矛盾

        •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

      • 由盛转衰的开始时间

        • 乾隆朝后期(清朝中叶)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军事侵略

      •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 1842 年 8 月,中英《南京条约(江宁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港口城市做通商口岸
        • 1844 年, 中美《望厦条约》

        • 1844 年,中法《黄埔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1858 年,中俄 《瑷珲条约》
        • 1858 年,中、美、英、法、俄《天津条约》
        • 1860 年,中英《北京条约》
        • 1860 年,中法《北京条约》
        •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
      • 甲午战争后

        •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

          •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 赔款 2 亿两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1 年,中国与十一个国家《辛丑条约》

          • 赔款 4.5 亿两白银
      • 制造 大屠杀

        • 1894 年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
      • 掠夺财富

        •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政治控制

      • 英国人赫德自 1863 年任总税务司,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 40 余年
    • 经济掠夺

      • 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 19 世纪初,为了扭转对外贸易逆差,英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 文化渗透

      • 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万国公报》是其报刊
  •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1840 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 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 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 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 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 严重障碍
          • 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 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 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 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
      •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新诞生阶级: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

        • 工人阶级特点

          •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 命性最强
          • 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 主要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 资产阶级 特点

          •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 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 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 民族(民族矛盾)

      • 次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阶级矛盾)

      • 关系

        • 当外国列强 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 当外国侵 略者同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 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 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 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 两大历史任务 及其关系

      • 两大历史任务

        •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 区别

        • 前者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 产关系问题
        • 后者要改变中国近代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与状况,着重解决生产力 问题
      • 联系

        •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 争取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 1841 年,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 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 第一次 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海龄以身殉国
      • 甲午战争: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 刘步蟾以身殉国
  •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9 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 反侵略斗争失败 原因

        • 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的原因
        • 经济技术的落后
    • 民族意识的 觉醒

      • 林则徐

        •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1839 年,组织翻译了《地理大全》, 编成了《四洲志》
      • 魏源

        • 1843 年,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
        • 《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严复

        • 1895 年,严复在《救亡决 论》一文中提出了“救亡”的口号
        • 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 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 严复疾呼,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 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