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光芒四射,其中不乏学科奠基人。概括如下:
物理学奖:亨得里克·安顿·洛伦兹、彼得·塞曼——磁场对光的影响作用。
化学奖:赫尔曼·费歇尔——糖和嘌呤合成。
医学奖:罗纳德·罗斯——疟疾的防治。
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巨著《罗马史》。
和平奖:埃利·迪科门、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国际和平局。
一、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者是一对亦师亦友的科学家,亨得里克·安顿·洛伦兹(老师)和彼得·塞曼(学生)。
他们的获奖理由是:表彰他们在研究磁性对辐射现象的影响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物理学中的三要素,电、磁、光总是相互影响,众多科学家围绕着这三者做研究。
他们的成就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光源旁边放一个足够强的磁场,光源射出来的光,经过磁场,会造成光谱由一条谱线分裂成几条谱线。
学生塞曼发现了这个现象(称为塞曼效应),洛伦兹用电子论解释了这个现象。
先介绍下老师:
亨得里克·安顿·洛伦兹,1853年出生于荷兰,卒于1928年。物理学历史上承上启下的科学巨擘。
爱因斯坦深情地感慨洛伦兹对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他用“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来评价这位良师益友。
大家都知道牛顿开启的是经典物理学,但是到了19世纪时,物理学奖们发现了更多的科学成果,并不在牛顿经典物理学范围内。
所以洛伦兹就作为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之间的桥梁,让新的物理理论得到发展,同时也维持和融合经典物理学的理论。
洛伦兹阐明了电,磁和光之间的重要联系。
1892年,他提出了他的电子理论,该理论认为物质中存在带电粒子,电子,它们传导电流,并且其振荡会产生光。
他何德何能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呢?
1、 他从小就学会荷兰语、德语、法语、英语、希腊语、拉丁语,6门语言,上大学到博士毕业只花了5年。
2、 洛伦兹性格谨慎,但他比较擅长社交,有幽默感和交谈的天赋,这在科学家当中实属难得。
3、 洛伦兹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电子论。认为一切物质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
4、 洛伦兹以电子概念为基础来解释物质的电性质。从电子论推导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即洛伦兹力。
5、 他把物体的发光解释为原子内部电子的振动产生的。
这样当光源放在磁场中时,光源的原子内电子的振动将发生改变,使电子的振动频率增大或减小,导致光谱线的增宽或分裂。(这是解释塞曼效应的核心)
6、 洛伦兹提出了洛伦兹变换。后来,爱因斯坦把洛伦兹变换用于力学关系式,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7、 他为人热诚、谦虚,受到爱因斯坦、薛定谔(薛定谔的猫那位)和其他青年一代理论物理学家们的尊敬,他们多次到莱顿大学向他请教,爱因斯坦曾说过,他一生中受洛伦兹的影响最大。
8、 作为第一代理论物理学家,洛伦兹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于一套套的新思想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开放态度。他认识到人的局限性,不能限定大家的研究途径。
9、 他因为善于交际,精通各国语言,科学成就显著,经常在国际性集会中主持并成为公认的领袖。
不仅科学成就卓越,他也是一位极具语言天赋、交际才能,心态开放、承上启下,提携后辈的里程碑式人物,极具人格魅力和领导魅力。
同他一起获得此物理学奖的是他的学生和助教:彼得·塞曼。
彼得·塞曼,1865年出生于荷兰,卒于1943年。
他20岁进入莱顿大学,成为洛伦兹的学生,25岁是成为洛伦兹的助手,可以较早的参与广泛的研究,其中包括克尔效应。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论好导师的重要性)
他的实验技术精湛,理论知识扎实,深受洛伦兹器重。
1896年塞曼发现了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现象,被命名为塞曼效应。
随后洛伦兹在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
关于他个人的一些要点可以说主要是四点:
1、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性情温和,深受学生的喜爱。
2、 他还在读中学时,曾对北极光进行了恰当的描述和绘制,然后在他的国家清楚地看到了北极光,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
3、 在他的研究领域之外,塞曼对文学和舞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是一个有趣的主持人,很喜欢邀请他的合作者和学生在家里与他一起用餐。
4、 塞曼的典型做法是将物理概念扩展到天体现象的领域。他表明可以验证太阳表面上公认的强磁场的存在,因为它们会改变从天体产生的光谱线。
塞曼和蔼可亲的形象让我们对他的塞曼效应更有好感,要知道,读书时,我们一方面感叹前人科学家咋就这么聪明, 又“痛恨”背不完的定理和效应。
当我们知道这个科学家比较有趣的时候,也许我们能更容易接纳他和他的理论。
他们两位都是荣誉丰富的科学家,对于这样一对师生科学大家来说,能相互发现对方,并一起合作取得巨大成就,可谓人生中的一件幸事。
特别对于塞曼来说,遇到这样一位科学巨匠作为老师,至少少走10年弯路。
二、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赫尔曼·费歇尔,1852年生于德国,1919年逝世。
获奖理由:表彰他在糖和嘌呤合成方面的杰出贡献。
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对生物体的生物过程至关重要。
人和动植物都是碳基生物,因为人的细胞都含了碳元素。
这也包含了健身爱好者说的少吃碳水食物,只补充蛋白质和其他营养元素。
不过那个时候的糖可没有被这么“鄙视”,能吃到甜的东西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1877年,赫尔曼·费歇尔生产了苯肼,该碱有助于揭示糖分子的结构。就像一把照糖镜,能把各种糖的结构识别出来。
费歇尔能够人工生产几种糖并绘制其分子的结构图。
他研究了茶,咖啡和可可的有效成分,即咖啡因和可可碱,并确定了该领域一系列化合物的组成,最终合成了它们。
后来他又研究了现在让中国人忌口的嘌呤等等,发现了嘌呤类并且也能合成出来。
费歇尔研究蛋白质,发现了新的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即环状氨基酸。
还确定了连接氨基酸的肽键(我们可以粗略想象成绳子),并由此获得了二肽,后来又获得了三肽和多肽。
他对糖、嘌呤、咖啡因、可可碱和蛋白质的研究无不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高中课本上的很多内容都是他的贡献。
他个人的信息包含以下几点:
1、 父亲经商,家庭条件很好,父亲希望子承父业,但他对物理学感兴趣,父亲评价他经商很笨,最好还是搞科学吧。
2、 记忆力非常好,演讲都是脱稿。
3、上大学到博士毕业只花了3年,真是狠人。
4、 他的3个儿子,一个死在一战,一个因为接受不了军队训练自杀,一个在美国做教授。
5、 他担任柏林大学化学系主任,热衷教学和科研,为化学(有机化学)领域奠定了很多基础。
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家庭的不幸为他的生命也带了阴云。
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就算是伟大的人物,也不能跳出战争激起的波澜。
三、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
罗纳德·罗斯,1857年生于英属印度,1932年在英国去世
获奖理由是:通过他在疟疾方面的工作,他展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从而为成功研究这种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疟疾是蚊子传播的,那个时候没人知道怎么防治,每年死亡300万人以上,就是罗斯发现了疟疾的传染原因,为大家提供了防治疟疾提供了基础。
通过一系列工作,罗斯发现了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他在蚊子胃肠内发现了疟原虫(疟疾的病原体),并搞清了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繁殖的过程,寄生虫的繁殖在雌性蚊子体内,再到唾液腺,咬人时注入皮肤。
人体内有了疟原虫,就得了疟疾。
所以大家后来就知道扑灭蚊子,使用蚊帐是最简单的预防感染疟疾的方法了。
他最大的成就是在1908年发表的关于毛里求斯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研究其流行病学的数学模型,并在他的《预防疟疾》中进行了阐述。
与“病理测定法”相关的那些论文是最著名的,并且在40年后,构成了许多昆虫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认识的基础。
关于他的一生有一些有意思的点:
1、 他父亲是在印度的英国士兵,后来成长为将军。
英国如何靠极少的英国本国人控制了人口上亿的印度人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2、 他8岁回到英国接受教育,曾经的梦想是写作和绘画,后来成为了一名军医,在印度军队里服役,后来到了西非研究疟疾。
3、他认为医学是很枯燥无味的东西,一直念念不忘写诗和画画。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做出重大贡献,因为他还有一个为人类健康奋斗的更大的目标。
4、 他如果活在今天,他的朋友圈肯定都是关于诗歌和画画的,朋友遍布三大洲,大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诗情画意的伟大医生。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也许真的不一定要把兴趣爱好作为职业,有一门精通的主业,再辅以精彩的兴趣爱好,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
四、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克里斯蒂安·蒙森,1817年生于德国,1903年去世。
获奖理由:历史写作艺术领域最伟大的现世大师,特别参考了他的巨著《罗马史》。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五卷本《罗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是他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
提到西方文化,核心就是希腊和罗马,希腊是整个西方思想的源泉,而罗马是西方世界存续时间最长的帝国。
这样一部描写罗马历史的巨著,能写出来的绝对是大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般人不敢轻易挑战,因为罗马历史对西方人太重要了。
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炼,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铁血宰相俾斯麦拿着这本书对作者蒙森说:“您写的《罗马史》,我拜读多次,您看,书封面都翻烂了。“
结果,他通过对恺撒大帝的高度赞扬,来抨击俾斯麦当时的暴政,以恺撒的民主形象与俾斯麦的专制进行鲜明的对比。
他当时作为教授发表了很多批评俾斯麦的言论,被迫辞职。
后来他干脆加入了国会,成为国会议员,仍然抨击俾斯麦的国内政策,后来被告上法庭,但没被判刑。
他对罗马历史上三个重要的人物的态度是:
凯撒——高度赞扬
庞培——盛名难却
西塞罗——蔑视
这一观点在当时一直主导着那个时代历史的标准观点。
同时他还攻击了当时的敌对犹太人的思想。
他还写了很多其他著述,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书的序文还被公认为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这是一个在诸多领域有所成就的人物,政治立场鲜明,甘愿冒风险去公开反对俾斯麦和其他思想和主义,可以说,他的胆识在后来诸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中独树一帜。
《罗马史》也是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抽空读一下,受益匪浅。
五、1902年诺贝尔和平奖
1902年的和平奖跟一个叫国际和平局的组织有关系。
埃利·迪科门,1833年生于瑞士,1906年去世。
获奖理由:以他在伯尔尼和平局不懈而熟练的领导能力为榜样。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1843年生于瑞士,1914年去世。
获奖理由:因为他对议会联盟的杰出实践管理。
先说下国际和平局是个啥组织:
1、 成立于1891年, 目的是为了欧美国家之间协调民族协会的活动,组织世界和平大会。
这个组织在创立前十年,几乎是唯一的国际和平组织。
2、 迪科门和戈巴特都在这个组织担任第一任和第二任秘书长。
3、 这个组织里的军官一共获得了13次诺贝尔奖,国际和平局本身也于1910年获得诺贝尔奖。
4、 国际和平局直到现在还存在,全球70个国家或地区有超过300个成员组织或个人。
每年会费800瑞士法郎。该组织接受大量的捐款,主要来自于美国、英国、日本的组织机构。
5、 国际和平局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891-1950年,没能阻止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基本无所作为。
第二阶段是1950-1964年,从基本停业状态,到重新开张。
第三阶段是1964-至今,只要跟西方国家有关的,都在关注范围内,在2005年开始主要关注“裁军”。
迪科门的主张主要是:可以教育人们选择和平解决方案,国际仲裁是可以防止战争的手段。
他是一个记者,借用媒体的力量宣扬和平,也是一名作者,著书立作,探寻国际和平的纲领。
就如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说一样,他痛斥战争的危害:战争没有创造任何东西,没有巩固任何东西;它只是在破坏人类本性并使民族陷入无政府状态。
他在演讲中把历史上的特洛伊战争、波希战争、罗马人布匿战争、英法战争、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等,一一抨击,呼吁和平解决争端。
戈巴特是迪科门的继任者,他是瑞士国民议会的成员。
戈巴特前期在国际和平局,主要负责监督召开年度会议的细节,准备了议程,安排了会议记录的出版(始于1896年),编辑出版月刊。
1906年接任秘书长职位。1914年在和平会议当中病逝。
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主要提到了海牙公约(第一次,1907年又有一次会议和公约)。
26个国家参加第一次海牙会议,主要目的是限制军备和保障和平,遗憾的是最后未能就此达成任何协议,但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战争法规编纂方面签订了3项公约和3项宣言。
戈巴特是一个强烈的和平主义者,他不知疲惫的工作,将他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献给了和平主义事业。他写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演讲,激励了很多人参加和平主义运动。
作为当时几乎唯一的国际和平组织,国际和平局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划破了人类历史上战争黑幕。
瑞士作为中立和平的形象更加突出。
1902年是第二届诺贝尔奖,几个奖项的获奖者也都是实至名归,对于评委来说,评出谁是获得者,估计没什么难度,因为牛人太多了,这还是在诺贝尔奖只能颁给健在的人的前提下。
欢迎关注,转发,带你了解更多诺贝尔奖知识,从获奖者身上获取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