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付淑平中16坚持分享第421天2020.12.22周二本周约练4次总约练173次-

沟通的55387定律


有位朋友,平时工作忙,下班接到孩子时已经累的精疲力尽了,孩子写作业磨磨唧唧,又想看电视,熬到很晚还不想睡觉。朋友发火:做作业磨磨蹭蹭,做到这时候,人家都睡觉了,你还看电视呢?不看,睡觉!接下来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看电视正在兴头上,完全听不进去妈妈的话;又哭又闹,吵着还要继续看电视,妈妈就会更暴躁,发火会更大,简单粗暴的直接把电视一关,拎着孩子就回到屋里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妈妈生气的样子和暴躁的吼叫吓到了,心里很委屈,但是也不敢顶撞妈妈,很不开心地回到房间,带着糟糕的心情入睡。


无论孩子是哪一种反应,他的心情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即便孩子睡觉去了,妈妈看似胜利了,但其实妈妈和孩子之间进行了一次非常失败的沟通。


无论我们是想教育孩子,还是想了解孩子,或者是引导他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一切都需要有效沟通来实现,而不是一边牺牲亲子关系。一边压迫孩子去执行。

沟通,是父母跟孩子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如果沟通失败了,再好的想法,做法也送达不到孩子的心里。即使有时一时起作用,也无法持续的有效果。不懂沟通,一切的期待都是一厢情愿;不会沟通,我们对孩子的爱很可能变成伤害。


沟而通,一通百通;沟而不通,不通则痛。

有一条关于沟通的定律对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特别有效,这就是著名的“55387”定律。由美国的心理学家艾伯特. 梅拉比安提出,后来被广泛运用在家庭教育中。


55387,即55%+38%+7=100%。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动作,表情,神态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7%是说话的内容。具体就是说,人际沟通效果,55是由态度和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行为动作是否恰当得体决定的,38%是由语气口吻决定的;只有7%来自我们说话的内容。


对于这个定律我深有体会。老爸耳朵失聪这些年,唯一能“听清我说的话,开始我和老妈都很好奇,不明白为什么。但我隐约感觉跟我说话时的态度和说话方式有关。老妈因为天天呆在老爸身边,老妈的耐心显然没有那么足,作为子女,一方面有一份对老爸的心疼在,另一方面学习心理学,懂得老人需要倾听和陪伴,所以,我会多一点耐心和敬重。当学习到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的55387定律,更印证了我的假设——沟通靠心不靠嘴。没有93%的态度,就无法传递7%的内容。

父母和孩子之间沟而不通,多数败在家长的态度和语气缺乏管理上。很多家长还振振有词的说:“你这孩子咋这么犟,说都不敢说了!”、“我说的都对,为什么你就不听!”


孩子为什么“倔”?为什么我们说的都对,他不愿意听?


——我不喜欢你的态度,所以,我不也不愿意听你说话。


做个不吼不叫的父母,只需用好55387定律,做好55+38,让7%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不带情绪的表达(态度的55%。)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表情要保持平静,态度温和,肢体语言也要注意不能摔摔打,带着强烈的情绪。虽然父母的情绪并不针对孩子。


举个例子:

带着情绪的表达——我都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听不到。

不带情绪的表达——这件事我已经说过三次,我希望你能记住。

想想看,如果你是孩子,哪个说法让自己更愿意行动呢?


第二,能用疑问句,不用陈述句;能用陈述句,不用反问句。(语气的38%。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语气口吻要保持平和 ,尤其是张嘴说出的第一句话,这往往决定着本次沟通的成败 ,哪怕孩子做了让父母再生气的事情,也不能上来就发火 。


例句: 疑问句——这一集看完就睡,可以吗?

陈述句——这集看完就睡觉。

你感觉哪个说法更舒服一些呢?


陈述句——这件事做起来的确很麻烦。

反问句——难道我不知道这件事难做吗?

反问句多少有些匕首刺刀的味道。


第三,内容的7%,对事件的阐述,不加任何评价和标签的定义。


比如:你这次考试成绩班主任已经发给我了。

这样的内容,完全是对事件的阐述,不加带任何个人情绪。

如果加上“这次怎么考的这么差?就是带走评价和情绪了。


在沟通的路上,运用55387定律,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55%+38%,再去传递7%的内容,不让我们的爱变成伤害,做个不吼不叫情绪平稳的妈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原焦点团队付淑平中16坚持分享第421天2020.12.22周二本周约练4次总约练1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