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662]| 孙权是个酒鬼,大臣们是怎么应付酒鬼的?


曹丕打算封吴王孙权的儿子孙登为万户侯,孙权认为孙登年幼,上书推辞不受,又派西曹掾、吴兴人沈珩入朝叩谢,并贡献地方特产。曹丕问:“吴国是不是怕我们南下?”沈珩说:“不怕。”曹丕说:“为什么?”沈珩说:“我们信任盟誓上的话:‘永归于好!’所以不怕。如果魏国不遵守盟誓,我们自有因应。”曹丕又问:“听说太子孙登将要入朝做人质,是吗?”沈珩说:“臣在吴国,没有资格上朝,也不能参加饮宴,这样的消息,我听不到。”曹丕觉得他的应对很好。

[点评]

孙权是否真心臣服曹丕,其中一个关键的事就是他的太子是否入朝做人质。曹丕这时是在试探沈珩,沈珩则巧妙打了马虎语。

吴王孙权在武昌,登上钓台,邀宴文武官员,大家醉成一团,孙权命人用冷水把他们泼醒,说:“今天要喝个够,喝得人事不省,才算罢休。”张昭板起面孔,一语不发,走了出去,坐上车子。孙权派人把张昭找回来,说:“为的是大家同乐,你怎么发起脾气?”张昭回答说:“从前,纣王酒池肉林,做长夜之饮,当时也以为乐,不以为恶。”孙权默然羞愧,于是停止酒宴。

又有一次,孙权跟文武官员欢宴,自己起身行酒令,虞翻爬在地上,假装喝醉,不接酒杯。等孙权过去,却立刻起身就座。孙权大怒,手执佩剑,当场就要击杀虞翻,在座的无不惶恐。

大司农刘基起身抱住孙权,进谏说:“大王三杯酒下肚,就手杀善士,就算虞翻有罪,天下人谁知道呢?大王因为能够容纳贤才,集结部众,所以四海之内,望风仰慕,而今一旦废弃美德,值得吗?”孙权说:“曹操还杀孔融,我杀虞翻,不过小事。”刘基说:“曹操轻害士人,天下以之为非,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怎么能拿自己跟曹操比呢?”

虞翻由此得以免死。孙权对左右下令说:“自今之后,只要我酒后说杀人,都不能杀。”

[点评]

中国的酒文化真的是源远流长,三国时期酒桌上的规矩已经花样繁多了。现在酒局有这样一句场面话,叫做“感情深、一口闷”。东吴的领导人孙权,恰恰就是一位信奉“一口闷”的主,和孙权喝酒就是在玩命。

遇到这样的主公,大臣们还真不好办。

张昭是孙权的师傅,当年孙策的托孤重臣,他直接不给孙权面子,孙权对他还是敬重三分。

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对孙权的酒疯起到了抑制作用,这个人就是顾雍(后来担任吴国丞相19年)。顾雍是一个不善言辞,但举止却非常得体,而且心里很能藏住事的人。孙权好喝酒,每次和大臣们一起喝酒,只要有顾雍在,在场的人都有所顾忌,恐怕喝多了举止不当,被顾雍抓住把柄。顾雍对付喝醉酒的人有一个绝招,他当场不说话,而是让人记录下他们的醉态和醉话,等酒醒后再念给他们听。因此,孙权很扫兴,“顾君在坐,使人不乐。”

好在孙权还不是一个昏君,虽常常因酒生事,却总能及时止住,不至酿成大祸。这一方面是孙权酒醉心明,另一方面,是有多位属下用各种方法给他止损。于是,孙权轰轰烈烈地喝了一辈子酒,却没有倒在酒桌上,而成就了一番东吴霸业。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曹丕下诏:“如今的上计吏(地方郡国到中央上交计薄的官员)和孝廉,就是古代的贡士(古代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如果规定年龄然后取士,那姜子牙、姬晋(姜子牙,本渭水一个渔夫,八十余岁时,姬昌尊为师傅,开辟了周朝基业。姬晋,周王朝的太子,喜爱吹笙,能发出凤凰鸣叫般的声音,遨游伊水、洛水之间,自幼便有好的信誉,后来,登缑氏山,乘一只黄鹤,升天成仙而去。姜子牙年老,姬晋年少)就不能在前世显扬了。今后各郡、各封国推荐贤才时,不要受年龄拘束。儒者只要是通晓通晓经典治事的法则,官吏只要通晓法令规章,到了京师  (首都洛阳) 后,即行考试任用。如果有人诈欺虚伪,有关单位应马上纠举。”

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都遣使贡献。此后西域又打通了,设置戊己校尉。

三月一日,封皇子、齐公曹叡为平原王,皇弟、鄢陵公曹彰等都进爵为王。三月十日,封皇子曹霖为河东王。


夏季,四月十四日,曹魏帝国擢升鄄城侯曹植当鄄城王。  当时,曹魏帝国所有亲王,只拥有一个王爵的虚名,住在封国,却没有实权。各封国不过配备一百余人老弱残兵,充当警卫。隔绝在京师千里之外,不准到京师朝见,曹丕并在各封国还设置防辅(防其为非,辅其为正)、监国谒者等官职来监视他们。法令对亲王的拘束十分严厉。

有关各亲王过错恶行的报告,不断涌到皇帝曹丕案头。只有北海王曹衮,谨慎好学,没有过失。王府文学(诸侯王国设置师友、文学各一人)、防辅两人商量说:“我们受诏监察大王举措,有善行也应该汇报吧!”于是联名上表称赞曹袞美德。曹袞听说,大为惊惧,责备文学说:“修身自守,这不过是平常人的品行,而你们要向皇上汇报,这是增加我的负累。况且如果有善行,皇上自然会知道。你们联名上表,没什么益处。”

[点评]

曹丕是个疑心极重的人,总担心自己的兄弟们图谋自己的皇位,故而对诸侯王的限制和监控极其严格。有过错或恶行的诸侯王需要担惊受怕, 那么像曹衮这样勤奋好学、没有过失的亲王为何如此惊惧呢?道理很简单,你越优秀对我曹丕的威胁越大,极有可能提前动手将其除掉。由此可见,如果遇到疑心重、胸襟狭隘的老板,有人在他面前帮你说好话,未必是好事,你甚至还可能因此惹祸上身。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一些聪明人会采用“自污(做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过错或'恶行')” 行为来保护自己。

我们在《资治通鉴》前面已经读过的王翦、萧何就是如此。名将王翦在受命出征楚国时,故意不断向秦王嬴政索要土地和财物,以此来表白他只想当土财主,没有别的野心。萧何故意采取不法手段从老百姓手里购置田地、房产,搞坏自己的声誉,让刘邦知道自己不得民心。

这里,还需提及一下曹衮不仅勤奋好学,行事谨慎,而且教子有方。曹衮临终前,他对将继承王位的儿子曹孚不放心,因此写下遗书《令世子》。曹衮简短的“教子遗言”说得很透彻,为自身,为家为国。都很全面,既感动当时的人,也为后世所褒扬,现特引录如下:

《令世子》

“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从,乃白其母。若犹不改,当以奏闻,并辞国土。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此亦谓大恶罪耳,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嗟尔小子,慎修乃身,奏圣朝以忠贞,事太妃以孝敬。闺闱之内,奉令于太妃,阃阈之外,受教于沛王。无怠乃心,以慰余灵。”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

“你的年龄还太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懂的规矩法度,这么早就会成为王爷,只知道享受快活,没有吃过苦受过罪,必将会由于骄奢而失败。要尊重大臣,务必按照礼仪,即使不是大臣,对老人也应该答谢礼拜。

“恭敬兄长,爱护弟弟,兄弟中有不良行为的,应当促膝谈心劝谏他们,不听从劝谏的,就流着眼泪讲道理给他们,讲道理也听不进去,那就禀告他们的母亲。要是仍然不改,应当上奏给皇帝处理,收回他们的封地。与其让他们依守恩宠而遭到灾祸,还不如让他们过贫贱的生活保全自身。这也不过说的是大的罪恶,至于微细的过错,就应当为他们遮掩。

“你这个孩子呀,要谨慎地修养自己,对朝廷要忠诚,对太妃要孝顺。在家里一切要听太妃的话。家门之外的事,要时常向沛王请教,一切要服从朝廷。希望你勤勉努力不辜负我的教导,以此来安慰我的亡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读《资治通鉴》[662]| 孙权是个酒鬼,大臣们是怎么应付酒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