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子被教唱《回家》,评委仅仅是自取其辱吗?

这两天「顺子被教唱《回家》」的视频被刷了朋友圈。

一位评委,仗着声乐老师的身份,以「配器」「结构」「起承转合」等一大堆专业词汇,打着艺术的幌子,让自己在点评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让现场任何人都无力反驳。

结果网友炸了……

“这简直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这名女评委绝对是传说中的「理论派」,只有一套花里胡哨的理论,没有技术可言。”

“明明是一名美声老师,结果唱出来的调,民歌不民歌,美声不美声,唱的心底发慌。”

“连蓝调和美声都分不清,这是一个真的「音乐老师」?”

“她所谓的艺术,就是没有任何灵魂,只有行尸走肉一般的框架、说教。”

顺子纵横乐坛二十多年,一首《回家》亲自作词作曲,自己亲自唱了20多年,应该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竟然会有人来教她该怎么唱《回家》。

这位评委的表现会让人想到德国思想家朋霍费尔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论蠢人》,文中定义了“社会性愚蠢”:如果你对一类人进行智商测试的话,他们的智商没有太大问题,甚至很高。但是,他们就是“蠢人”,因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方式呈现出一种格式化状态。

什么是格式化状态?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好像被别人作弊了,不会针对你的观点、态度和当下的场景作出反应,而是原封不动地将他既成的观点像录音机一样播放出来。之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为“愚蠢”,是因为这样的思维已经脱离了认知,被彻底地格式化了。

完整的认知过程是获取、提炼、整理数据,将数据变成信息、知识,然后上升到智能状态,作出反应。而社会性愚蠢已经把所有这些过程都省略了,用预置的方式跟世界和他人进行所谓的“对话”。

为什么会陷入格式化状态?人是自我叙事的奴隶。当我们投入心力做了一件事,常常就不知道该何时撒手。我们会把过去讲成一个故事,而且自觉有义务要让未来遵循这个故事的逻辑。舍不得,放不下,输不起,赢不够。故事按照格式化思维无限循环,而循环的都是已有知识存量。

但是,只靠现有的知识存量根本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管理学家陈春花把知识分成了四类。

存量知识,即在互联网上可以免费检索到很多存量知识;

增量知识,即后人对存量知识进行的解释、阐述和传播;

过程知识,即伴随着实践过程的知识;

智慧,即从已知去推导未知,智慧无法被教授,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发现和体悟。

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存量知识和变量知识。那么哪个更重要一些?按数量看,变量知识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不仅如此。

我们常说,“要赢得长跑,一时的领先不重要,重要的是速度;找工作选公司,工资多少不重要,公司的发展速度才重要;找男朋友,他现在有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赚钱的能力。”这里,变量带来的启发是:把“变量”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不那么在意“存量”,要努力去寻找变量,因为最终“变量会决定存量”。

这很像金庸小说里“独孤求败”,其独门绝学为独孤九剑。这是一门不计存量的功夫,因为它的核心就是,无招胜有招,没有任何固定的章法和套路,总是在见招拆招,不断根据新的形势,做出新的判断。

因此,我们不要做混凝土一样的人,虽然可塑性很强,可塑造成啥样就啥样,以后都不变。我们要像贾宝玉说的那样,做水一样的人,随时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状,清亮通透。

你可能感兴趣的:(顺子被教唱《回家》,评委仅仅是自取其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