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想了解生活,又怎可拒绝活在其中?

昨晚外出回家路上,接到一位好友的聊天邀请,本想习惯性地拒绝,却折服于对方连续几次的语音来电,无奈(笑)回拨之后却有了一番受益匪浅的交流,是以为记。

出于某种原因,自己从高中的后期开始,由昔日的“自来熟/生人面前跑火车”开始变得内向,沉默,在上了大学之后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中寻在存在感和价值认同,再到近来的刻意减少自己对外界评价的期待,转而更多的探求自己。

我不是说更多的探求并追寻真实的自我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过多的舍弃掉了同外界本该建立的链接——不愿意主动接触新环境里遇到的新面孔,客观上来说,确实错失了许多更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机会。

From:《马斯顿博士与神奇女侠》

很细微却也很有趣的一个点是——我不愿意用语音聊天,我甚至不愿意去听语音消息——好像借助文字的延迟和遮蔽,我就能获得某种庇护,一如我喜欢在紧张时刻用英语来掩盖和缓冲。

但直到昨晚的通话之后,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因为固然文字有文字的深思熟虑,但话语亦有话语的真实和生动。

我总是通过知识类干货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谈方法论,谈三观我可能是能够说的头头是道,我也能够通过近乎完全理性的方式给来咨询/寻求意见的小伙伴提供帮助和意见,但我却间接忽略和否定的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并不是完全由只讲理性的人构成的,人既然是感性的,又如何能够寄希望于用完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一切问题呢?

先前这种脱离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偏差,其实现在回头来看这段日子的时候,用一句看起来是玩笑但却很在理的话来总结便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有些时候自己不愿同旁人交流和接触完全是自己在无意识之中将自己放在了一个高位——觉得自己有相较同龄人更为成熟的三观和认知——但我们犯错也往往犯在这里,因为我们永远,永远都无法保证我们以为的,就是以为的样子;我们无权也无能,去评判、揣度别人的价值判断和思考。

正是自己潜意识里这种认为“比他们棒”的想法,在不知不觉中关上了一扇又一扇同外界建立连接的门窗。

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这段时间里做的相应比较值得肯定的一点在此分享,是——我不确定的,我不说,不争。

举一个场景:

“妈,你看见我公交卡了吗?”
“你自己收拾的,又没有交给我,我哪里晓得。”
“我记得我给你的啊。”“没给。”“一回来就给你了。”
...

有读者可能会困惑: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吗?

有的,其实公交卡究竟给了谁,是谁收拾的,这个答案充满了主观性——我们没人可以保证自己和对方的答案是正确无误的——那么这个时候争执只能使矛盾激化,冲突升级,抬杠循环。

所以我选择闭嘴,我选择在无法确认自己答案的情况下保持沉默——即使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又有多大价值呢,对了又能如何,能挣到奖金还是改变意识形态?——我的对错,甚至我的答案都无关紧要。

一些关乎社会的原则性问题可能需要我们站出来发声,需要我们做点什么;但生活中的琐事或者无关紧要的知识类问题(吃饭的时候外公外婆开始争牛百叶到底是牛的胃还是肺),自己心里知晓答案就可以了,甚至关乎自己价值观的问题亦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说服对方——他们有坚信自己观点的权利,我们所要做也是能做的,就是摆出选项,让他们自行挑选。

Cauz we're nothing.So stay humble,but do not stop embracing this wonderful world.
因为我们什么也不是。所以请保持谦逊,但不要停止拥抱这个美妙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既然你想了解生活,又怎可拒绝活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