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
2.调查法,也叫询问法,包括口头调查,纸笔调查,口头调查即访谈,笔纸调查即问卷。
访谈法就是直接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问卷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二是收效比较快。
问卷法有7个部分构成:题目前言指导与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与计算机编码。
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适度规模。
3.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手机大量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一直受到质疑。
有人把社会心理学称作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既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也要注意不要任意的扩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知道人们的社会事件。
实践既是理论的出发点,也是理论的归宿。
这也是勒温说的话,好理论最实际。
社会心理学有4个影响比较广泛而长久的理论学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源起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后来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的社会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再后来班杜拉和沃尔克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和模仿。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学习包括4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在线过程,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论的不足:认识行为决定于过去的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景细节;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景,而忽视个体当时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的分析。
~~
社会交换论。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蒂博特。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提出的5个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命题上。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5个命题构成一个系列。
霍曼斯从这些命题出发,解释作为交换过程的人类的全部社会行为。
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的自愿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集体和社区之间。
布劳还引入了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是社会交换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
符号互动论。
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的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形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学生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它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本身。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它的意义。
~~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开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著名医生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
发展成为一种强调潜意识无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也称深层心理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个体能觉察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受法律道德和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一时之下,但依然存在。)
力必多。(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即性本能。)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就是快乐原则;克制本能与冲动使用,现实就是现实原则。)
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指向生命,代表爱与建设;死本能指向毁灭,代表恨与破坏。)
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存在于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构成本能是生物面;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心理面;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及道德化的自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就成。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是早期精神分析运动的一位巨匠。
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新精神分析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批德国的精神病专家移居美国,如沙利文,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等,解释精神病的成因是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对于弗罗姆的精神分析论,既有批评性的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称为新精神分析论。
霍妮批评弗洛伊德的“力必多”说,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映,人格有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精神病和神经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在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者安全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