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要是真“万岁”了,好像对谁都不是件好事情

大概在20年前,随着一部名为《康熙王朝》的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好像都知道了一件事——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人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再活500年的想法是后人扣到老康头上的,我倒觉得他不会这么想

谁都知道这是胡诌八扯或者白日做梦。但老康要是真在生前许过这样的愿,估计在他驾崩以后到了地府,弄不好会遭到其前辈同行们的痛骂甚至是围殴,最起码也得挨上几百枚白眼。

为啥?这货足足活了69岁、当了61年又10个月的皇帝居然仍不满足,还打算“延迟退休”五百年,这让别人情何以堪?哪能不恼羞成怒?

话说在今天寿止69岁真算不上啥高寿,毕竟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像玄烨这样还没活过70就挂掉的纯粹是拖后腿的角色。不过要是把时代背景换到古代,那么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像老康这样的不但当皇帝的“工龄”史上无人能出其右,而且寿命在历代帝王中也能名列前茅。

因为一个显而易见又往往被忽略掉的现实就是,历史上那些在印象中应该是养尊处优、生活条件无比优渥的帝王们,寿命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得多。

为了证明这个事实,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实验,即在从秦到清的历代王朝中选择了27个作为样本,计算了一下其覆盖到的233位帝王的人均寿命和在位时间。

为啥是27个?因为要成为样本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要么是大一统王朝,要么是帝位传承至少超过5代的割据政权。还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在隋唐以前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史料散佚等原因,哪怕是贵为帝王也经常查不到生卒日期,自然就搞不清其到底活了多少年,只好作为无效样本剔除掉。这种情况即便在隋唐以后也无法杜绝,像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连他四叔都弄不清其死活,只好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我自然也没法考证他到底活了多大岁数。

于是,即便是众所周知明朝有帝16人,但能纳入统计的却只有15个。

统计结果详见下表。

若非如辽金等不被视为正统的异族政权格外争气,结果还不知道有多难看

这个结果是不是很让人无语?27个王朝里的233位皇帝的人均寿命只有39.4岁,平均在位时间也只有12.5年;只有数据最好看的清朝皇帝人均寿命才超过了50岁、在位时间超过了25年,最悲催的北周皇帝人均才活到22岁,南齐皇帝人均在位4.2年就得下岗。即便是在大一统王朝里边,东汉皇帝平均下来也活不过30岁,秦、隋、元三朝的皇帝们普遍也过不上10年当皇帝的瘾……

当然,在统计学中只讲人均基本就是在耍流氓,我们不能忽视个体样本差异性带来的影响。因此在下文中我还将对后者进行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这样一个结论——

皇帝这种生物吧,干的时间短了固然不行,但赖在那个位置上久了,似乎也不是啥好事。


01

康熙皇帝活了69岁,这个寿数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甚至稍有短寿之嫌。可事实上在上文统计过的27个王朝中的233位帝王中,他的寿命之长能排在第13位;即便是从秦到清可统计的所有帝王中(我统计到447人),也能高居第19位。

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上最高寿的帝王,恰恰是老康的“好圣孙”、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活到了89岁;而史上如弘历一样能活到耄耋之年(80~90岁)的,也只有区区6人而已;实际上只要哪位帝王能熬过72岁这个门槛,就妥妥的能位居最高寿帝王的前十排行榜(详见下表)。

在历史上能活过65岁的帝王还不到30个

与此相对应的最短寿的帝王,史上公认的“魁首”是东汉的汉殇帝刘隆。这个可怜的小朋友生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11月5日),没想到3个多月后他的皇帝老爹就挂了,被迫一边吃奶一边接班,于是这个吃奶娃就成了东汉王朝的第五任皇帝。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7个多月后(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即公元106年9月21日),刘隆就因病夭折了,在位仅221天。由于他实际上是未满周岁即亡,按当时的风俗甚为不吉,所以便论虚寿算作两岁。

哪怕多算了一岁,刘隆仍是史上公认即位时年纪最小同时也是最短寿的皇帝,而且这个记录历经了近两千年也没有被打破过。

当然也不是没有争议。

比如在北魏孝昌四年的正月初七乙丑日(公元528年2月12日),孝明帝元诩的第一个、也是惟一的孩子降生。虽然新生儿的性别为女,但无论是把持朝政大权的胡太后还是元诩,都宣称充华潘氏诞下的是皇子,为啥?帝嗣有继,稳定人心呗。

说这个很可能连名字都没起过的女婴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女帝,其实也没错

仅仅48天后,因母子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胡太后干脆毒死了亲生儿子元诩,并在翌日将刚出生1个多月、连名字还没起的“皇子”推上了皇帝宝座。然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半天胡太后就改了主意,又下诏废掉还在吃奶的新帝,找了个已经断奶(3岁)的宗室元钊接班,并解释了拿公主冒充皇子的初衷:

“自潘充华有孕椒宫,冀诞储两,而熊罴无兆,维虺遂彰。于时直以国步未康,假称统胤,欲以底定物情,系仰宸极。”(《魏书·卷九·肃宗纪第九》)

又过了12天,发动了河阴之变的尔朱荣攻入洛阳,胡太后、元钊等人统统被杀。那个在后世被称作“元姑娘”、曾当过半天皇帝的小公主,则在乱兵中失去了踪迹,生死不知。

连太后、皇帝都自身难保,谁相信一个才两个多月大的小女婴能幸免于难?大概率是死于兵祸之中,这样一来刘隆的所谓记录,就必然不保了。

不过这事谁也拿不出证据,所以这个可怜的北魏小公主、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就愈发的寂寂无名了。

而史上最短命的帝王,排在前十的都没能活过10岁(详见下表)。

包括刘隆在内,除了崖山蹈海的赵昺和被杨坚篡了位的宇文阐稍稍知名外,像刘炳、元钊、懿磷质班、高恒、刘缵、阿速吉八、赵昰这些名字,听说过的能有几人?更别说了解了。

毕竟放到现在都是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年纪,谁能相信他们有任何的治国能力?无非就是太后或权臣掌握的傀儡罢了。

短命鬼皇帝自然不会有出息,那么高寿的呢?情况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

像弘历、萧衍、武曌、赵构、忽必烈、李隆基在历史上的作为和名声往好了说就是毁誉参半,否则说是毁大于誉也不算过分。比如弘历的好大喜功败光了父祖两代的积存,导致了清朝由盛转衰;比如因为萧衍的自大导致了侯景之乱,使得江南300年繁华毁于一旦,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势;比如武曌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又在立储问题上反复无常,导致了上层矛盾计划,是此后两百年唐朝致乱致弱的主因之一;再比如赵构是南宋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忽必烈是蒙古内讧分裂的开山鼻祖,李隆基更是亲手终结盛唐、开启乱世的头号罪人等等。

至于钱镠、马殷、王建、高季兴之流,哪怕能为一方割据之鼻祖,但事实上在能力和作为上也并无多少出众之处。能活得久,大概都可以归功于命好。

弘历要是早个2、30年挂掉,弄不好名声能比他爷爷还好

当然,活得久并不意味着当皇帝的时间就长。像武曌即位时已经是67岁的老太太了,满打满算也就当了15年皇帝。而马殷、王建、高季兴仨人加一块也就在那张宝座上爽了20来年,说不定人家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呢?

那咱们再来聊聊在位时间这码事。


02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的帝王来说,活得足够久,自然也就能在那张象征着天下至尊的宝座上坐更长的时间。

像是在前面那张长寿榜上排名前十的皇帝中,弘历和萧衍同样能在在位时间的前十排行榜上留名。而钱镠(26年)、忽必烈(24年)、李隆基(45年)虽然进不了前十,但“工龄”之长在历代帝王中也能名列前茅。至于宋高宗赵构,要不是晚年怠政撂挑子当起了太上皇,恐怕会成为中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36年皇帝+26年太上皇,合计62年+)。

也正是由于赵构“弃权”,玄烨才混成了工龄最长的皇帝——合计61年零9个月(详见下表)。

能过上30年皇帝瘾的,从秦到清也就30来号人

实际上能在在位时间排进前十名的皇帝,平均寿命达到了68.9岁,最短命的(西)夏崇宗李乾顺也活到了56岁,这在帝王这个充斥着短命鬼的群体中,已经算是高寿了。另外就是尽早接班,最好的例子还是李乾顺——这货两岁就即位,然后就一口气赖在那个位置上54年,与在位时间比他还多一年的夏仁宗李仁孝共同打造出了西夏国势最强盛的一段时期,史称崇仁之治。

西夏的皇帝要么荒淫暴戾,要么就是妈宝男,提到治国治民就剩下一脸懵逼了。那么为啥西夏还能在虎狼环绕的恶劣局面下撑下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乾顺、李仁孝这父子俩非常靠谱而且特别能撑,加一起足足在位109年,这才让党项人在形势最危险时转危为安。

西夏历10帝才享国189年,李乾顺父子独占其中近60%的时间。等到这爷俩挂了,西夏没挺过40年就没了。


若非李乾顺、李仁孝父子联手柄国百多年,西夏可能早就亡国了

与西夏类似的还有辽国——辽国国祚218年,仅传9帝,很大原因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和辽道宗耶律洪基二人独占了95年的大把时光。不过相比西夏的李氏父子,耶律隆绪这个做爷爷同样很靠谱(当然也是因为他妈宝),但大孙子耶律洪基就非常败家了。正是因为他既不靠谱而且又长期“占坑”,才把辽国糟蹋得稀碎,否则也不至于亡得那么早。

类似的例子还发生在清明两朝。玄烨和弘历这对爷孙在位时间加一块超过两个甲子,既亲手打造了大清朝的极盛之世,又在弘历这个好大喜功的家伙的治下由盛转衰;而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钧也是两个“莫得感情”的占坑狂人,加一块的执政时间占明朝国祚的三分之一,又加一块超过50年宅在后宫不肯出来见人,摊上这俩货色的大明朝要是有个好,那才真是见鬼了。

至于萧衍就更让人无话可说——南梁享国55年,这位梁武帝独占48个年头……若非被侯景困在台城活活饿死,南梁干脆叫萧衍朝好了,谁知道这货到底还能占坑多少年。

而与之相反,那些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他们执一国权柄的时间甚至可以短到无法用年、月甚至是日来计算,其中最极端的只能按时辰算。(详见下表)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最能熬的也没熬过一个半月

金天兴三年正月戊申日(公元1234年2月8日),蒙古与南宋联军攻打金国最后的一个据点蔡州(今河南汝南)。眼看城破在即,金哀宗完颜守绪不愿顶着亡国之君的屈辱头衔死去,便匆忙传位于宗室完颜承麟。不过后者也不傻,自然不愿平白无故的背上这么一口大黑锅,于是完颜守绪只能苦苦哀求:

“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金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完颜守绪无奈之下只好应承。可还没等传位大典完事,蒙宋大军已经攻入城内,完颜守绪自缢而死,新帝完颜承麟则披甲迎敌,随后战死于乱军之中,在位时间还不足1个时辰。

从北宋立国到元朝一统的300多年间,没有任何王朝一统过天下,实际上更像是第二个南北朝。而在其中轮番登上历史舞台的各族政权中,不得不说金国是亡国亡得最有尊严且值得我们尊重的,毕竟能做到“君王死社稷”而非出降和逃亡的,独此一家而已。

完颜承麟就过了不到俩小时的皇帝瘾,当然是比较极端的特例。但事实上在如两晋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哪怕贵为帝王也往往命贱如草,很可能在前一刻还受万人膜拜,下一刻就得血溅五步。

女真人的骨气还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所以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十大帝王中,最能熬的也没熬过一个半月。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发生在昌平元年(公元386年)西燕政权里的一段连环杀。

话说当时的燕威帝慕容冲——就是那个因“有龙阳之姿”(《晋书·卷一百四十四·载记第十四》)而跟姐姐清河公主一起被前秦大帝苻坚打包宠幸的“凤皇儿”,可能是因为这段屈辱的经历冲昏了头脑,慕容冲得势后便揪住苻坚往死里捶,而且捶死了还不算完,又揪住接手了前秦的后秦猛揍,反正就是赖在关中不走了。

不过作为鲜卑人建立的政权,西燕的根据地在今天的山西、河北一带,所以慕容冲麾下的将士吃不惯关中的羊肉泡馍,日益想念家乡的刀削面……于是日久思归,当老大的又不听劝,干脆弄死他丫的算了。

所以在这一年的2月,左将军韩延发动兵变砍了慕容冲,推举勋贵段随为新王。

不过虽然大家都是鲜卑人,但毕竟姓慕容的高人一等,所以老段就无法服众。于是左仆射慕容恒、尚书慕容永又发动兵变杀掉韩延和段随,拥立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孙子慕容顗当上了新燕王。

新王姓慕容,而且甫一即位便宣布要带着鲜卑人回老家,这回总不会有人不乐意了吧?

苻坚与慕容冲、清河公主姐弟的八卦,至今仍在流传

怎么可能!

比如慕容恒和慕容韬就觉得,虽然甭管前、后、南、西等各种燕国都是鲜卑慕容氏自家的大玩具,但也是亲疏有别的。比如俺们西燕为啥要找个前燕帝裔当老大?

于是慕容韬就一刀砍死了慕容顗,然后慕容恒改立慕容冲之子慕容瑶为帝。再然后慕容永又不干了,又砍死了慕容瑶,这回被捧上去当泥菩萨的换成了慕容冲的侄子慕容忠。

反正只要是西燕的那帮勋贵重臣们心情不够嗨皮,给他们当老大的就得挨砍,然后换上一个新的欠砍的货色,继续下一轮游戏。于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西燕连换三王。

当然慕容忠也无法逃过这一轮回。只不过他的运气稍好,挨过了3个月的时间才被砍死,最终遗憾的无缘这份榜单。


03

在君主制无法动摇的前提下,像西燕这样拿皇帝当西瓜乱砍一气的自然不会有好结果,没熬过10年即告亡国。以至于北魏人崔鸿在编纂《十六国春秋》时,对其压根懒得理睬,未将其纳入十六国之列。

其实当时在北方先后冒出过30多个割据政权,何止十六国?

所以自隋唐以后,历代帝王最在乎的事情并非开疆拓土亦非打造盛世,而是千方百计的将天下权柄集于一身,即我们常说的“君主集权”,并在明清时终尝所愿。

所以他们无须再担心像慕容顗、慕容瑶们那样随时有生命之忧。只要他们即位得够早又活得够久,还不像赵构那样得了抑郁症的话,那么想要肆意妄为的对着天下指手画脚好几十年,压根就不是什么问题。

没错,就是肆意妄为——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明祖这样的明君雄主,还是弘历、李隆基、萧衍、耶律洪基这样的大败家子,其实都是一个德性。只要皇帝当久了,便没了当初对于权力和责任的敬畏与慎重,基本上都开始胡搞乱搞,这样的例子太多,无须我废话。

比胡搞乱搞同样可怕却往往被人忽视的另一大弊端,则是长期掌权后的厌倦和懈怠。

比如在玄烨的晚年,这位几乎英明神武了大半辈子的皇帝似乎突然间对于操劳国事失去了兴趣,不但纵容自己的一大堆儿子争权夺利,还打着推行仁政的旗号对于各种弊政视而不见,反正不要来烦我就好:

“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驭下宜宽,宽则得众,为大吏者,若偏执己见,过于苛求,则下属何以克当。”(《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于是在康熙末年官场贪污、国库亏空、弄虚作假、粉饰浮夸等严重的问题,吏治之腐败废弛几乎不可救药。若非老康及时的挂掉又有雍正皇帝拨乱反正,大清朝恐怕不用等到他的“好圣孙”来败家,就得日落西山了。

作为史上工龄最长的皇帝,玄烨晚年的怠政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在开创了开元盛世之后,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态几乎跟玄烨一毛一样。他甚至一度认为大唐江山已经被治理得完美无缺,再也不需要去操心,完全可以把权力交给宰相李林甫去打理,自己就可以一心一意的去寻欢作乐了:

“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李)林甫,若何?”(《新唐书·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结果李林甫和杨国忠不负众望的搞出了个安史之乱,大唐朝自此走上了急剧堕落的不归路。

要是玄烨和李隆基早死个十年、二十年的,我们的历史会不会变成另一副模样?

而40年,对于皇帝的在位时间而言就像一道门槛,门里门外几乎注定了风景殊异。

除了玄烨和李隆基晚节不保外,当跨过这道门槛以后,弘历就是个妥妥的昏君,刘彻跟此前那个追亡逐北、挥斥方遒的汉武大帝判若两人,引狼入室的萧衍活该被活活饿死,耶律洪基早没了平灭重元之乱时的果决和狠辣。至于朱厚熜和朱翊钧这对爷孙……嗯,倒是一如既往的当着宅男,还是死宅的那种。

能找到的例外似乎只有耶律隆绪、李乾顺和李仁孝三个,不过也不奇怪。耶律隆绪虽然当了48年皇帝,但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笼罩在老娘萧绰的阴影之下。直到那位萧太后挂了,他才得以亲政,满打满算能“朕躬独裁”的日子也就22年,可能还没到倦怠期。至于李乾顺和李仁孝,可能他们早就想懈怠了,但问题是他们能懈怠、敢懈怠吗?国小力弱的西夏哪怕在所谓的崇仁之治的极盛期间,在宋辽金等国眼中也就是个穷要饭的——要是他俩敢懈怠、敢荒淫,怕是在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时就被童贯给灭了。

无论什么事情做久了都会失去新鲜感,当皇帝也一样

果不其然,李仁孝挂掉后,接班的李纯祐、李安全、李遵顼等人没一个是靠谱的,不是对外胡打一气,就是在内乱斗不止,否则也不至于那么轻易就被蒙古给灭了。

甚至有时候别说40年了,皇帝当过30个年头的,想保持晚节都很难。而其中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当老子的占坑这么多年,让天天翘首以盼等待接班的儿子咋整?

若非玄烨在位超过一个甲子也不肯“崩”,哪来的九子夺嫡?若非称帝55载的刘彻看到英姿勃发的太子刘据就眼红犯酸,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巫蛊之祸吧?至于朱厚熜、朱翊钧这爷孙俩之所以患上社交恐惧症,都跟立储这一敏感的话题有着很大的联系。当然有人涝死就会有人旱死,像宋仁宗晚年怠政,就跟养不活儿子有很大关系;而宋高宗赵构早早退位当起了太上皇,难道不也是因为香火断绝而心灰意冷?至于“位面之子”刘秀,一生最大的污点也莫过于晚年的废后易储之争,反正都是熊孩子惹的祸。

更狠的是,有时候当老子的占坑赖着不走,做儿子的也不介意送他一程。

比如安史之乱后,李隆基西逃成都,太子李亨非但与其分道扬镳,还在灵武自行称帝,把他老子送上了太上皇的宝座。这还算有良心的,宋文帝刘义隆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干脆因为搞不定继承人的问题而死于非命。

所以说吧,在君主制无法动摇的前提下,隔三差五的换皇帝肯定不是好事,这意味着要么是乱世降临,要么是朝局不稳,除了野心家外对谁都不是好事。可要是皇帝真的“万岁”了呢?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即便是雄主明君也不例外。

长期占坑,必遭反噬,好像谁都不能例外。

你可能感兴趣的:(“吾皇”要是真“万岁”了,好像对谁都不是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