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十)
无我看清做对双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总纲,运用无我的境界上所产生的智慧,再结合必要的知识技术,就可以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若能真正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就可以找到恰当适宜的方法手段,对症下药的把事情做对做好。
那么,什么才是恰当适宜的方法手段呢?怎么样才算是做对做好呢?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有专门的论述,在《周易》、《老子》、《论语》、《中庸》等经典中,有大量的内容是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
总的来说,只有恰当适宜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做对做好,能够把事情做对做好的方法才是恰当适宜的方法。从做事情的过程来说,要求所用的方法是恰当适宜的,从事情的结果来说,就是要把事情做对做好。所以,恰当适宜和做对做好,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说法,所说的都是一回事。
恰当适宜这个概念,也有人称之为中,但这个中字,可千万不能理解为老好人、中间派、和稀泥,既不做好人也不做坏人,左也不得罪右也不得罪,这样理解中字可就错了。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尽量不采用这个中字,也不把“中庸”、“致中和”的中字混淆起来。在本篇《理论阐释》中,始终称之为恰当适宜。
恰当适宜,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做老好人就做老好人,该挺身而出就挺身而出,该和稀泥时就和稀泥,该立场坚定时就要立场坚定,该得罪人的时候就要敢于得罪人。总之,一切按客观的需要,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恰当适宜就是表示刚刚好,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好比射箭时刚好正中靶心;也好比吃饭,吃得不多不少不撑不饿,刚刚吃饱吃舒服;也好比医生给病人开的药,所用的药是对症下的药,药量也是刚好吃完病就好了,既没有不够,也没有多余。表示所做的事情,既没有过头,也没有不及,而是刚刚好圆满完成,这就是恰当适宜,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做对做好!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心灵鸡汤,并不注重恰当适宜和做对做好,却一味的劝人做个善良的人,劝人做个谦让的人,劝人做个肯吃亏的人,却不知道一味的善良谦让肯吃亏,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极有可能反而会助长了某些人的不善良不谦让不肯吃亏。更由于自己已经习惯了善良谦让肯吃亏,在碰到了过分不善良不谦让不肯吃亏的人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或者索性放弃了善良谦让肯吃亏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闯下大祸。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恰当适宜呢?怎样才算是刚刚好呢?或者问,该做不该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一,从目的上讲,恰当适宜的目的肯定是双赢!凡是做对的,一定是双赢的,一定是利人利己的,一定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即我们大家现在都在讲的互利共赢,而不会是损人利己,也不是损已利人,更不是损人损己。
即使是在对敌斗争中,打死敌人消灭敌人也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少部分的坏人敌人进行打击,也是属于互利共赢,如果不对坏人敌人进行打击,就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打击坏人敌人,无疑也是属于互利共赢。
二,从方法上讲,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的方法,就是恰当适宜的方法,能够以最小的付出来达到最大限度的双赢的方法,就是恰当适宜的方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
恰当适宜就跟人们常说的对症下药一样,不是因为人参贵就一定是好药,也不是因为黄连苦就不是好药,而是完完全全根据病情而用的药,才是对症下的药。恰当适宜的方法也是如此,也是完完全全针对实际情况的方法,才是恰当适宜的方法。
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可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强调该善良的时候当然要善良,不该谦让的时候也要当仁不让。可千万不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求自己一味的善良谦让肯吃亏,这是太误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了。
那么,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得到恰当适宜的方法呢?这就是下面所要着重讲述的内容,就是无中生有的功夫,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理论的重中之重,也是整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简单来说,就是在无我的境界上,将实际情况的所有已知条件,按规律罗列好,然后答案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像无中生有一样的蹦出来。
在自己的脑海中,能够无中生有的蹦出一个恰当适宜的方法,听上去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正是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的妙用,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比方,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独孤九剑,独孤九剑的每一剑,都是刚刚好针对对手的破绽而出,对手那里有破绽就刚刚好一剑攻向那里,独孤九剑是没有固定的剑招的,每一招都是活的,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也就是该出什么招就出什么招,怎么出招最能克敌制胜就怎么出招。
对于令狐冲来说,与其说令狐冲学会了独孤九剑的剑法,倒不如说令狐冲学会了一种能自动产生剑法的方法。
在令狐冲的剑招中,早已没有了门派之分,不管这一招是出自华山派的还是出自泰山派,只要能克敌制胜,都可以拿来用。
恰当适宜的方法也是一样,方法是怎么来的已经不重要了,也许这个方法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也许这个方法是从那里套用过来的,也许是完全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也许这个方法曾经被人用过,也许这个方法是自己临时想出来的。关键是,只要运用无中生有这门功夫,就能够想到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来达到双赢的目的。《阴符经》:“爰有奇器,是生万象”,也包含了这一层的意思。
虽然在武功上,独孤九剑只是金庸的虚构,在现实中是没有人能练到令狐冲这样的武功。但是在智慧上,要达到这种无中生有的功夫,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毕竟,我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是有比较多的时间来思考的,完全可以运用无中生有的智慧功夫,来寻求对策并解决问题,并不是高手比剑,一眨眼的工夫就要决胜负判生死;而且,静静的运用一下无我的智慧,总要比拼尽全力的斗剑要简单省力;何况,学会无中生有的功夫也要比学剑容易多了,只要真心肯学,大概只需要三四十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掌握初步的功夫,不比得学剑需要“十年磨一剑”这么多的时间。
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孔子对老子的这一段“犹龙”之叹,就很好地诠释了恰当适宜的真正含义,《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老子所用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招式,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印迹可找,没有规律可循,没有丝毫的特色,也没有任何的可以捉摸的东西,别人是根本无法作出预判的,因为老子的方法,是完完全全根据实际情况,在无我的境界上,运用无中生有的功夫,而得到的方法。除非别人也有相同的境界功夫,才能想得到跟老子相同的方法。所以,孔子才会赞叹老子就像龙一样。
综合前面所说,所谓的做对做好,就是做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恰当适宜的做好每一样事情。就是在无我的境界上,用无中生有的智慧功夫,利用相关的知识技术,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恰当适宜的方法,恰到好处的把事情做好做圆满,从而实现双赢,达到利人利己的目的。
无我不是目的,无我是为了合道,合道是为了产生智慧功夫,有了智慧功夫才能够真正的看清,才能够找到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才有勇气去做最恰当适宜的事情;只有凭着无我境界上的智慧功夫,才能担当起“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重责。
如果一个人没有无我的境界,也就没有了智慧功夫,就算这个人一片好心要利人利己,其效果也恐怕不尽如人意了。
智慧功夫,就是一个人的实力,要想拿起一千斤的重物,就需要拥有一千斤以上的实力才行。要想施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就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