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月

八年级和九年级上课的内容出现了“神同步”,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九年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不同时期的作品。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四十岁的苏轼在王安石如火如荼的新政变法中,被排挤出东京开封,到杭州任地方官。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怨天尤人,苏轼在杭州甩开膀子治理西湖水患,创办救助弱势群体的福利院等一系列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

三年任满,东京开封依然是乱纷纷新党旧政势如水火、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格局。他自请朝廷再次流放,条件只有一个:请求委派到离弟弟苏辙近的地方。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苏辙早在熙宁二年就因为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被贬出京,出为河南留守推官。一年后,张方平知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文彦博出判河阳军(今河南孟县),征辟苏辙为学官。熙宁八年(1075年),改授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熙宁九年,苏辙的中秋节是在齐州任上度过的。

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这年中秋他喝了一夜的酒,写下一阕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他一生中挫折不少,因为政见不和谪贬很多,看着旷达,但无论如何心中总有些郁愤,虽然想登仙而去远离尘世,又心下忧患放不下国事民生。就这样凡间的苏轼面对着一轮明月,不由得被打乱了心绪:一个太圆满,一个太寂寞;一个太明亮,一个暗自伤。继之“高出不胜寒”,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被写了出来。最后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强调了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再圆之时,人也有再聚之刻,很有哲理意味。后人说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都是说得这个道理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天下所有人的祝福,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词写出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而是熔铸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

1079年,朝官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弹劾苏轼攻击新法,不忠于朝,包藏祸心。苏轼在任上被捕入狱,遭到严刑拷问,折磨数月,险遭杀身之祸,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加之苏轼才高,幸免一死,贬官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备尝艰辛。

初到黄州的这些日子,他整天闭门不出,从早睡到晚。他总是在睡了一整天之后,到晚上才一个人出门,在溶溶月色中静静地散步。

一天夜里,苏轼不知不觉走到了远离定惠院的长江之滨。伫立江边,静听潮声起伏。这时已是夜深人静,一钩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上,早春的深夜依旧寒气袭人。忽然,他看见一只孤独的鸿雁从云间掠过,在远处的树枝上盘旋,好象在寻找可栖息的地方。寒林千枝,孤雁终究不肯轻易敛翅。最后,它一声悲鸣,飞越长江,轻轻地落在江心那片寂寞的沙洲之上……这孤独而高傲的鸿雁,在苏轼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它仿佛就是苏轼的化身,他也有无限悲恨无人领会,他也品格清高不肯随世沉浮。于是,一首《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便在心中奔涌而出:苏轼把自己比作“幽人”——独自往来,没有朋友,没有书信,没有人和他交谈,宛若孤零零的鸿雁在天上飘摇,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是一只再经不起风浪的惊弓之鸟。自己是孤独的“幽人”,又写缥缈的“鸿雁,自己已经是一个悲剧,还要写一个悲剧,在这种悲惨的比较之中,似乎还能得到一点快慰。此时的苏轼旷达了吗?没有。他恨,他恨自己性情真率,恨自己多言,恨自己才华太满,此前人生中所有能证实自己优秀,值得夸耀的部分,都转化为了恨,因为正是这些造成了他今天的境遇。“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雁飞来飞去,不肯落在残缺的树枝上,最后只得落脚于一处沙洲忍受寒冷。潮水退去,便有了沙洲,涨潮了,沙洲也就不再存在,沙洲不仅寒冷,而且也不过是个暂栖之地。曾经满腹才华,风光无两,如今却落得连个可以依靠取暖的地方都没有,施展才华与抱负更是无望。此时的苏轼旷达了吗,并没有,他放不下过去,接受不了现在,不敢奢望将来。

但被儒家思想深度浸淫的一代巨儒,其深入骨髓的淑世精神是不允许其被囿于一地荒废时日的;“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他们的人生抱负。面对骨感现实的煎熬和无助,以及隐隐不曾退去的恐惧时,并没有变得消沉,而是不断地自我调适,寄情山水,随遇而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轮明月照进了苏轼的门户,于是有月光,有知己。良辰美景,知己好友,一切都刚刚好,一切烦恼忧愁被彻底涤荡开去。月光已经幻化成了流水,流水当中还有很多的水藻,美景是慰藉苦闷的良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这轮月,从来就不曾离开过苏轼苏东坡笔下的月之意韵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它提升了我们的境界、丰盈了我们的灵魂。月华如练,澄澈心胸,世事洞穿,纯真不泯。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人,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