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李家发家之谜

图片发自App


  赊店商业兴盛的早中期,以山、陕商人为代表的外籍商人占据全镇商业的主导地位。本地人因没有本钱,多在外地商人店中帮工学生意,或自家经营一些小本生意。他们逐渐地积累本钱,学习“老家人”(本地人对山陕商人的爱称)的经商之道,一部分人生意逐渐愈做愈大,最后形成了李、王、胡、杜、孙五姓大户,其中尤以李家为首富。当时在南骡店街与南兴隆街之间座落着李家的高宅大院,青堂瓦舍一大片,几乎将这一大片街区占完,而且在街南几个村庄还置有数百顷土地,足见其家的富庶程度。

    传说李家原先很穷。当时生意买卖大量流通的是铜钱,铜钱中间有个小方孔,人们为了数钱和携带方便,就用麻绳将一百枚铜钱穿成一串,称之为“一贯”。因铜钱方孔有刃,加之来往使用搬动,为此,那穿铜钱的麻绳因磨损就需时常更换。李家兄弟二人就专一经营这穿铜钱的麻绳生意,可说是本小利薄,只能维持个一家温饱,要想由此发家,简直比登天还难。可偏偏李家兄弟俩就以这生意发了家,而且是一次生意暴富,其中隐藏着一个绝大的秘密。

    李家兄弟搓麻绳的原料就是本地所产的胡麻。这胡麻也像高梁一般,春季播种,秋季收割,长有一人多高,收割后捆成捆,放入坑水中浸泡十数天,然后就能将外皮从杆上剥下,再经漂洗后就成了“麻”。相传有一年,天降大旱,胡麻绝收。李家兄弟跑遍了方圆远近,一点麻也收不到手。这货源一断,一家的活路立时成了大难题,只急得兄弟二人坐不安,立不宁,整日里长吁短叹,连头发都愁白了。正在万般无奈之时,一位在一家过载行当帮工的穷朋友碰到了他们,见他俩愁眉苦脸的样子,又听他俩诉说了苦衷,就给他俩出主意说:在他帮工的那家过载行里,存有一家陕西商号的几百捆麻。这家商号的老掌柜回乡养老去了,现在是少掌柜当家,“你们去求求那位少掌柜,多出点价钱,买出来两捆,不就万事大吉了!”兄弟俩一听此言,不由大喜过望,当即谢过这位穷朋友,带上重礼,上门去求那位少掌柜去了。

  因当时赊店是南北货物的贸易中心,为此镇内设有四十八家过载行。这过载行就如现在的仓储货运中心,负责镇内各大商号和南来北往客商大宗货物的保管与转运。在过载行存麻的是一家陕西老商号,老掌柜积劳成疾,回乡养病去了,临走前对儿子千叮咛万嘱托,说是在过载行存有300捆麻,一般情况下不要出手,要等到天旱麻紧缺时再出手,才能卖上好价钱。而且出手时一定要拆开捆零卖,万不能整捆卖,切记,切记!少掌柜诺诺连声答应。老掌柜这才放心而去。

    再说李家二兄弟上门求见少掌柜,献上重礼,说是愿出高于平时一倍的价钱,求购两捆麻。少掌柜觉得价钱倒也合适,就说:“麻嘛倒有几捆,不过只能零卖,不能整捆卖。你们可先买十斤,以后需用再来买即可。”李家二兄弟心想:如今麻源奇缺,若让外人知道这家商号有麻,一定会轰抬价钱。于是就陪着笑脸对这位少掌柜说:“拆捆零卖既费时又费工,我们情愿再多出一倍的价钱,买两整捆回去。这样,贵号卖得好价钱,也省得我们来回跑腿了。”少掌柜不解父亲临走时一再嘱托“只能零卖,不能整捆卖”其中之意,心想也许是生意做怕了,老糊涂了。如今既能卖得这样的好价钱,又何必费工费时零卖呢?于是就答应了李家二兄弟的要求,随即同李家二兄弟一道,来到过载行,抬出两捆麻,当面过了秤。李家二兄弟当即付足了麻钱,扛起两捆麻,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李家二兄弟回到家中,连忙拆开一捆麻要赶搓麻绳。谁知一拆开麻捆,他俩立时惊呆了,只见麻捆中竞裹着两锭百两之重的大元宝。他们连忙再拆开另一捆麻一看,里边也是两锭百两之重的大元宝。兄弟二人大喜过望,连忙藏起四锭大元宝,心想:那个少掌柜一定不知其中之密,才为他们出的高价所吸引,把麻整捆卖给了他们。二人随即一番密谋,此后隔三差五上门去找那位少掌柜,送重礼,请酒席,好话说尽,一直到把那300捆麻全都弄到手才为止。李家由此暴富,出高价在他家祖屋周围买下大片房产,起建高宅大院,又在乡下买了几百顷地,在城里开了两家大商行,遂成了赊店之首富。

    再说那位少掌柜一年后回乡省亲,父亲问起那三百捆麻卖了没有?他就喜形乐色地把三百捆麻如何卖了好价钱对父亲学说一遍。他父亲立时气白了眼,抖抖索索地指着他骂道:“孽子,孽子,你哪是卖了三百捆麻,你是扔了我给你留下的六万两本钱哪!”原来父亲知道儿子年少,经商少经验,平时又花天酒地,花钱如流水,不知道挣钱的艰辛,再加上怕有土匪见财起意,为此才用这种方式给儿子留下这六万两本钱,临走时一再嘱咐儿子“只能拆开捆零卖,不能整捆卖”,就是要让儿子拆开捆零卖时就能发现麻捆中藏的元宝,细水长流,以务急需。可没想到儿子未遵父言,竞把这一大笔财富“高价”送给了李家兄弟。父亲只气得不久就病死了。儿子痛哭流涕,后悔已晚。这号丢人现眼的事儿,告官吧,又没凭没据,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没法说了!

    李家虽说欺心得横财,暴富一时,可终究是只做过小本生意,没做过大生意,生意场上连连赔本,加之钱来得容易,花销如流水,没出三代就败落了,只得变卖田产度日,最后又只剩下了几间老祖屋。李家当初暴富之谜也渐渐地透露了出来,一直传到现在。这才是:暴富得财不珍惜,来也容易去也易。经商自古讲诚信,失信欺天终成虚。

你可能感兴趣的:(赊店李家发家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