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打卡】第137天 20210926
【书目16】儿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彭正梅 彭莉莉
【版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
【页数】182页
【进度】1-25页
【摘评】
今天读了前言部分。译者从人性的理解、心理分析和教育主张、文如其人三个方面简述的阿德勒“自卑而超越”的教育理想。
读这一部分时有四个意外,一是译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阿德勒的“自卑而超越”联系起来;二是阿德勒是犹太人,生于长于奥地利,1934年移居美国;三是,阿德勒是学心理学的,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巨大但最终走了一条与之大相径庭的心理分析之路;四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如华生、杜威、马斯洛、罗杰斯等均受到阿德勒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我们的视野中阿德勒却“名不见经传”。
【打卡】第138天 20210927
【进度】1–12
今天读了第一章引言部分。
忙乱不堪的日子读这样一本书,真的是收获甚微。收获了一大摞名词:心理补偿、个体心理学、整体人格、生活风格……还有一句话:僵硬的、专横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只会使孩子疏远他们的教育者。
明天还得再读一遍这一章。
【打卡】139天 20210928
再读引言部分,明确相关概念。
个体心理学是由阿德特提出并创立的以儿童心理领域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研究整体人格,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得充满活力的追求。”这里所谓的“整体人格”即是通过综合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个体所获的的关于个体的人格评价。
阿德勒认为:“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个体对客观事实的观点和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事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他的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正确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错误的。”这个论述特别强调了人主观世界的强大,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不单单可以作用于外在的客观现实,而且在改变客观现实的时候真实的塑造了自我。
【打卡】第140天 20210929
第二章: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的统一性是指,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活动都只是他全部生活的一个具体呈现。要理解一个人的某个行为,必须要全面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惩罚对犯错误的儿童之所以意义不大,是因为教育者将这个错误行为与儿童的全部生活史割裂开来,“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必然不会药到病除。
本章中的那个在妹妹出身前被万般宠爱的男孩后来成了问题学生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见。被宠溺的孩子本就太以自我为中心,当他去到学校不再是被关注的焦点,回家了又有妹妹争宠,这势必会给他带来巨大的落差感。这样孩子就会各种折腾以成为“焦点人物”。当人们给他套上各种坏孩子的标签时,他正得意的走在自以为辉煌的路上。可悲的是,人们只看到他当下犯下的错并用惩罚的方式不断强化他犯错的行为,让他在割裂的状态下越走越偏。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问题儿童”,都可以算作是,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谋坐实了的教育失败的“罪证”。
【打卡】第141天 20210930
【进度】21–44
这两天读了第三、第四章。
这两章的内容都与“追求优越”有关。作者认为,人的除了具有上一章讲的“人格的同一性”的心理特点,人还有追求优越感和成功的心理特点。
儿童对于优越感和成功的恰当追求,可以发展出有助于自我成长的能力,比如解决困难的能力,面对困难不气馁,更加有勇气、自信、坚忍等。但是这样的孩子并不多见。事实上,太多的儿童追求优越夹杂着过分的雄心。这样的儿童把生命的目标仅仅局限在超越别人,他们只关注结果,所以当结果与期望不符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变得不合群、孤僻,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自以为是,最后为了获取关注而走上违法乱纪的追求卓越感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追求优越”对于教育的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把“追求优越感”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呢?作者认为“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落”,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作者举了“懒惰的儿童”和“口吃患儿”的例子,证明,首先要准确区分什么才是有益的“追求优越感”。有益的“追求优越感”一定符合社会利益的。
【打卡】第142天 20211002
【进度】45–67页
今天读了本书的第五和第六章。这两章都与“自卑”有关。
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克服自卑感”。这说明适度的自卑有助于追求卓越。但是,过度的、过分的自卑感,会形成自卑情结,从而让人夸大困难,消解自己的勇气,最终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因此,帮助儿童走出自卑情结、远离自卑情结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就意义重大。
什么样的儿童更容易有自卑情结呢?有身体缺陷的、怯弱的、丧失信心的、完全关注自我个体的、在无爱环境中的孩子都容易有自卑情结。教育者在面对这样的儿童时,要努力与其建立友好关系,不要用严厉的态度威吓他们,并激发和鼓励他们不断争取更好的成就;教育者应确保学生不丧失勇气,并使已丧失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教育者一定要有耐心,因为错误一旦发生,就不那么容易转变。
【打卡】第143天 20211004
【进度】68–79页
读了两遍第七章的内容。
这一章提到“社会情感”这个概念。社会情感和前几章提到的“追求卓越”一样,也是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之一,它指人们会有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
个体的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是人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
人类本身的弱小使得人类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社会情感对于群居的人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作者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通常在四岁或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因此在这段时间必须培养他的社会情感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阿德勒在本章中特别强调了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他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长幼次序、独生子、性别等与一个孩子的“社会情感”关系都很密切。为人父母者,必须谨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要妄图用相同的方法来教育不同的孩子。
【打卡】第144天 20211005
【进度】80—96页
今天读了第八和第九章。
阿德勒认为:“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客观的反应,而是受制于他对自己早期经验的无意识的理解。如果她对某一情境或应付某一情境的能力产生错误的理解,那么,这种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就会决定他的行为。只要这种原初的、童年时期形成的看法没有被矫正过来,那么,任何数量的逻辑或常识都不会改变他后来的成人行为。”这一论述,就说明了儿童的主观意识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他未来成长的方向。生长在同样的客观环境中的孩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就是因为他们各自对所处的环境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儿童认识世界的方法往往是“二元对立”的,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当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认可时,就会直接背离现实而完全走向“全无”的幻想“白日梦”中。面对这样不能与现实生活生发出有益链接的孩子时,成人要努力让他们有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意识和勇气,“绝对不要粗暴鲁莽的对待儿童,而是要不断地鼓励他们,不断地向他们说明现实生活的意义,从而不至于扩大他们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
第九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新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作者认为:“所有儿童的行为错误,只能被理解为他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他们遭遇未曾准备的新环境的结果。”因此当儿童生活发生重大改变时,比如新入学、家庭中有重大改变,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新学校遭遇困难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的缘故。“孩子上丧失自信的第一个迹象经常是他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孩子初始遭受的失败,一般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他对孩子可能是个灾难。”“那些对自己及其未来丧失信心的孩子,必须加以鼓励和激励。对于他们要温柔,耐心和宽容。”
【打卡】第145天 20211006
第十章:孩子在学校
那些没有为新学校生活做好准备的孩子大多是家庭贫困的孩子。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为生活奔波劳碌无时间关注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因为这些父母所受的教育不足以胜任这样的教育任务。
孩子在学校不能专注于学业、成绩不好,如果加以惩罚会使得他们更加相信,他们不适合上学,并对上学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学校的成绩测试报告和智力测试,应该重在揭示儿童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记录一堆不能说明问题本质的现象。
教育者要警惕“遗传决定论”,学生成绩的取得并不主要取决于遗传。
作者强力建议,为了有效解决孩子在学校遭遇的各种问题,学校应该建立教育咨询诊所。这个诊所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是非常不同的。这类诊所的目的是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服务于教育系统。诊所定期举办的咨询活动不单单面向学生,而首先是将教师遇到问题集中进行交流研讨,之后再将相关为家长带引进来一同学习交流,最后才与学生“接洽”。当然主持这类咨询室的人必须同时精通于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知道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
关于心理学的书读得多了之后,越发觉出搞教育的人不懂心理学,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无意识地伤害。
【打卡】第146天 20211007
【进度】111—182页(完)
读完了最后四个章节及附录部分。
影响儿童成长的外在环境有经济因素、疾病、亲戚朋友、玩具和读物等。
阿德勒认为,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其实只是对他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的一种显现,并不是青春期才“长出来的”。因此预防青春期问题的关键仍然在儿童期的性格养成。
关于孩子性教育的问题,作者不赞成时时处处进行,也特别说不可以太早了。他认为,一个家庭内部如果有合作和友爱的精神,性教育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作为教师要想取得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成功,必须获取家长的支持。但如果总是傲慢的指责家长,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至此,用了十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