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过奇葩培训吗?

喊口号

文 / 凉爽


我们隔壁的公司每天都会准时开唱汪峰《怒放的生命》。一行人男男女女排成一列,睡眼惺忪不要紧,先喊三遍公司口号,清清嗓子,点开播放器,声音参差不齐。音调忽高忽低,毫无生气。


近几年,各种以“突破自我”、“销售冠军”、“迎战上市”为噱头的奇葩培训层出不穷。


南昌某美容机构为了打造团队凝聚力,“狼性团队”里的多名女员工跪在台上互扇耳光,声响无比响亮;

在武汉从事销售的大四毕业生在校门口站街头摆出“我,给钱,吃饭,谢谢”的乞讨字样,其实是销售公司为锻炼实习生胆量而定的奇葩实践题目;

某位“灵魂导师”在台上狗血淋头式的痛骂,而底下年轻人抱头痛哭……

员工完不成业绩、培训不达标喝厕所水,磕头爬行,下跪感谢、剃头、当众扇耳光打屁股……


这些被冠上励志、成长、勇气、突破超越的“新奇打鸡血式”的培训真能够激励员工,提升团队凝聚力、提升业绩和工作效率吗?


到底是上辈子倒了多少霉,才能“如此幸运”参加到这些奇葩的培训!

企业文化建设有用吗?

没有系统深远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格局,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没有了氛围的熏陶和持续的动力,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蓬勃昌盛。


有人说,华为有华为文化,腾讯有腾讯文化,我们也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又有人说,企业文化很虚的,都是面子工程;有的老板说,这些文化没用的,教我如何赚大钱就好了。


究竟是先赚大钱还是先有企业文化呢?


其实两者相辅相成。业绩实力和经济基础影响着企业文化,但优秀业绩无法只归功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氛围既无法让员工立即认同企业价值观,也无法让员工马上为老板奋力卖命,但在建设和传播企业文化过程中无疑默默在支撑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管理是抽象的,与其设计固定的机制,不如从人心处管理和经营,赢得“民心”归属。


企业文化,最忌的就是重口号而轻执行,偏宣传而不落实。

企业文化重要,但它并不是最紧迫的。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人民是水,国家是船。本意是用于治国平天下,但同时员工也是水,老板和企业是船,员工能够高高托起企业。要是企业肆意压榨员工,员工之水完全可以散去,企业这条船再也无法扬风起航。


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者必须尊重每一个员工。”因为管理的核心就是“人”。


培训不合适的人群是徒劳的。培养人不如招对人,只有先招到对人,培养才有更大的价值;激励人不如培养人,给员工一项真正有益于将来的能力和技术,胜于一切表面的激励。

提防95后新生代

2018年的六月份,又有一批应届生迈入社会,我朋友公司去校招了一些学生。


有个同学各方面都挺不错的。但培训两个月后,入职前几天,她突然说不来了。理由是她的男朋友觉得这个工作没有前途。


还有一位同学差一个星期就转正了,又递交离职申请了。距离他上一份离职证明仅有三个月时间。


95后出生的他们是一群个性鲜明、创意十足的人。有时不服管理、蔑视权威,一言不合就请假、离职,是令80后领导头疼不已的“刺头”。


Career Partners & Enactus发布的《2018中外95后职业发展观调研洞察》中,关于95后的成长背景前几代截然不同。


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智能手机、AI里,追求时尚、便捷、效率高。培训最短也需要两小时一堂课,更别提一周的拓展了。


90后的人群不喜欢培训,95后员工可能更不会接受企业安排的硬性培训,这些奇葩的培训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让员工对其失望、厌恶,不得不另择良木。

 

打造团队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执行力,需要依靠科学有效、人性化的管理,而绝不是像“互扇耳光”这种荒唐又出格的培训形式。


专业、科学、有效的构建企业文化有三点:

第一,实地调研,获知老板的公司发展需求和员工自身的需求;

第二,培训内容不能死板和雷同重复,要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第三,拥有一位魅力型的培训讲师。


2018年,许多公司都会举行各种年度庆典活动。你的公司有什么特别的培训活动吗?欢迎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遇到过奇葩培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