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读书笔记(二十六)

      今天我阅读了《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第七章第三节——小说的解读与教学。

      一、小说的文本特征

      1.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类,文言小说从最初的上古神话,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作品,以及《世说新语》等作品的人物笔记,进而于隋唐时期形成“传奇”。到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问世标志着文言小说顶峰的到来,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书人的话本,故事的素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情感生态,明清时期小说开始走上了文人独立创作的道路,作品中作家的主体意识逐渐凸显。这一时期涌现了明代四大奇书等一大批出色的代表作品。《红楼梦》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迎来了它的巅峰。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小说以白话文作为自己的书写语言,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欧洲小说作品创作思潮的影响,探索着中国发小说发展的道路。现代文学时期,小说创作成就最高者当推鲁迅先生。

      2.小说创作和欣赏的三要素

      小说的通行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由这个定义人们归纳出小说创作和欣赏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但事实上这个小说的定义是不能概括所有小说文本的特征的。首先,小说除了反映社会生活还肩负着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探索人性发展的可能性的重要功能。其次。小说创作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再,强调生活形态的首尾完整了,他更加强调的是人性逻辑的完满自足。

      3.小说的文本特征

    (1)相对于诗歌和散文而言,小说文本具有更加庞大的信息容量。小说所表现的事件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在较广的空间范围内展现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突转,以及人物与所处时代环境的互相影响,展示出作家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感受。

    (2)小说更加注重把人物从其生活的常态中推出,让其在猝然而来的意外中表现出与平常不同的心理状态。《水浒传》中林冲的塑造,就是对小说的这一文本特征、文学技巧最典型的例证。

    (3)小说文本内部的人物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情感生态的错位状态。鲁迅的《孔乙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特征。

    二、小说文本的解读策略

    1.策略之一:关注叙述的视角,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达效果、阅读感受。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

    全知视角指的是上帝视角。在这种叙述视角中叙述着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能,而且不必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内视角,指叙述者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觉的角度进行叙述。此时,叙述者就等于这个人物。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类型。前者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而后者则让人有一种身在局内却有冷眼旁观的省思感。《鲁滨逊漂流记》用了主人公视角,而孔乙己用了见证人视角。

    外视角,指叙述者置身于事件进程之外,对所叙述的事件知之甚少,他仅仅在事件的外围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海明威的《杀人者》就用了这种视角。

    2.策略之二:关注典型意象的丰富内涵,对我们领会小说的神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中的“刀”就是一个非常有意味的典型意象。

      3.策略之三:关注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文本的实际内涵加以比较和融合,丰富从文本中获得的审美感受。

      4.策略之四:运用“原型理论”来把握小说的内在结构,并见出它在文学文本序列当中的互文性、承递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文学审美的纵向顿悟。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共同享有的源自其祖先生活记忆积淀的深层心灵共同体就是“集体无意识”。而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造时,积淀在其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记忆就可能出现赋予艺术家的创造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这种形式被他称为“原始意象”,也就是他所说的“原型”。

      三、小说文本教学内容的选取

      1.人物形象的鉴赏。

      2.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功能。

      3.对情节变化的梳理。

    【我的思考:从近年来小说教学的发展来看,过去的三要素理论已经有些过时了。当前教学,不能拘泥于对三要素的解读,还可以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去寻找教学的立足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读书笔记(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