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霸之路 | 德川家康的成功,教给管理者的“三字诀”
█ 阅前思考
注重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德川家康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用武力扩大版图。在企业经营中,盲目扩张同样容易导致管理者判断不力、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等严重后果。在考虑扩大企业规模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德川家康》金句:德川家康直面失败的惊人魄力,重新唤起了二战后日本人的信心。
█ 三个维度
一、忍:从十三年人质生涯到清州同盟
“忍耐”,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拆书维度。纵观德川家康的一生,可以说真的是“忍字当头”。而他时常教导家臣的也是要“不断忍耐,忍耐,再忍耐”。
事情要从德川家康的父亲说起。德川家康的家系是三河国(今日本爱知县)的松平氏。当时的松平氏是三河国一个相对弱小的豪族,刚好夹在织田氏和今川氏之间。而德川的父亲松平广忠又是一个性格比较懦弱的人,面对松平氏衰微的情势,为了对抗织田氏的侵犯,他不得不向今川氏妥协。于是,他答应今川氏,要把年仅六岁的嫡子竹千代,也就是后来的德川家康,送到今川氏府上作为人质,以此来换取今川氏的支援。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德川家康被送往今川氏的途中,织田氏居然派人把他劫走了。这可是出大事了,这边厢,护送幼主的家臣难辞其咎,只好切腹谢罪。而那边厢,松平广忠又没能力解救儿子,于是德川家康作为人质,在织田氏府上一住就是两年。而在这两年间,松平广忠被家臣杀害,今川氏派人接管了松平氏所在的冈崎城。
终于在两年后,今川氏抓到了织田家的人质,才把德川换了出来。可是事情到这还没完,今川氏把德川换是换回来了,不过德川依然是人质,只不过这次软禁他的是今川氏。这一次,他在今川氏府上当人质一当就是十一年。
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最终解救德川家康的,竟然是织田氏。1560年,织田氏与今川氏之间爆发了日本史上有名的“桶狭间”之战,“桶狭间”之战被称为日本战国三大夜战之一,其余两个分别为:河越合战、严岛合战。与德川加康齐名的另外一个枭雄织田信长就是在这一战中迅速崛起,成为一方霸主,并开始谋划统一日本的。在“桶狭间”之战中,今川氏战败,从此一蹶不振,德川家康才趁机摆脱了今川氏的控制,回到了冈崎城。
十三年的人质生涯,极大地磨砺了德川家康的隐忍功夫。前面我们讲到日本战国有三英杰,分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这三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织田霸气、秀吉有谋而家康则隐忍。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把一只杜鹃拿到这三个人面前,问:怎么才能让这只杜鹃啼叫呢?织田信长说:“使之啼。”丰臣秀吉说:“诱之啼。”而德川家康则说:“我等。”
你看,这德川家康的策略就很有意思,他选择“等待”,而这种“在等待与忍耐中创造实力”的经营哲学,不仅对政治人物,而且对所有人都能有所启发。实际上,德川家康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是有意义的。他积极谋划,做好各种准备,等时机成熟,就一跃而起,锁定胜利。
在历史上,这种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甚至甘当敌人的奴隶,韬光养晦,最终歼灭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再比如忍受胯下之辱的汉朝名将韩信,这种缩回拳头的忍耐,一般人还真的做不到。
1562年,20岁的德川家康和28岁的织田信长结盟,发誓要相互帮助,永不背弃,这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清州同盟”。说起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之间的关系,还要从德川在织田府上充当人质的两年说起。当时德川不过六七岁光景,而织田信长也不过十四五岁,所以两人之间应该是有一定情谊的。在缔结“清州同盟”前,织田信长就曾经派遣老臣前往三河拜见德康,表示:“信长非常想念三河的弟弟竹千代(德川家康),希望阁下抽空前往清洲一叙旧情。”
但德川最终决定和织田结盟,除了情谊方面的因素,更多的肯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毕竟织田的才能与势力增长有目共睹,而今川氏的衰败已经成为定局。但这一做法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因为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虽然德川家康在今川氏府上充当人质长达十一年,但今川毕竟是德川家康的盟主。在盟主战败后,德川不但不为盟主复仇,反而跟盟主的敌人缔结同盟,这是被人唾弃的。而且,虽说是“清州同盟”,但德川家康在其中显然处于从属地位,实际上是臣服于织田信长。
到后来,当盟主织田要求德川家康杀妻杀子的时候,德川竟然也选择忍耐。当时传言德川家康的妻子筑山殿和儿子德川信康想要倒向敌方,并且对待德川信康的妻子(织田信长次女)态度恶劣,但根本原因据说是织田信长忌惮德川信康的才能,所以下令德川家康处决筑山殿和德川信康。最后,筑山殿在流放途中被家臣刺杀,德川信康则是切腹谢罪。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德川家康竟然选择继续维持和织田信长的同盟,忍耐的功夫简直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但这也再一次表明,德川家康的确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所以他最终才能艰苦地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
二、战:从三方原合战到大阪之役
据说,德川家康铁血60年,一生当中大小战斗一百多次,但他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却远远不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反而是经常处于下风。而他最宝贵的精神恰恰就在于,不论胜利或失败、不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种让世人慑服的坚韧,在长期的忍耐和蛰伏当中继续等待时机。而在德川家康吃过的败仗当中,最著名的失败之一,应该要算“三方原合战”了。
我们前面说到,20岁的德川家康和28岁的织田信长最终结成了“清州同盟”。之后,很快又过了几年,织田信长开始进军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为了配合织田信长的行动,德川家康自然也加入了战斗。
可是,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想要统一日本的可不止他们二位。很快,他们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个强劲的对手就是武田信玄,日本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称日本“战国第一名将”。
1573年,武田信玄集结了三万多兵力,准备进军京都,途径德川的地盘三河国。德川带着自己的五千人以及织田信长的三千多援兵,迎战武田的三万大军。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而且武田信玄在用兵上确实要更胜一筹,结果,德川和织田的联军毫无悬念地彻底溃败。这一战德川损失了一千六百多人,狼狈逃脱。相传,德川因为这次战败一度想要切腹,更有传言说,德川被吓得失禁。真实的历史是,他事后下令让画师画下了自己愁眉苦脸的画像,称为“颦像”,提醒自己不要出现更难堪的情况,现在日本名古屋的德川美术馆里可以看到这幅颦像,那种愁苦之态确实让人过目难忘。
这一点很有意思,一般英雄人物都是要把自己最英武的一面保留下来,而德川家康偏偏专门画下自己最愁苦、最狼狈的样子,这种事情发生在日本人身上,尤其是发生在德川家康身上,你可能觉得好像还挺自然的,不怎么违和。但你换个角度想想,咱们来对比一下拿破仑的画像。我们见得最多的,是那幅《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在画面当中,拿破仑骑在高头大马上,右手指向天空,红色的战袍在风中飞扬,威风凛凛,英雄气概扑面而来。但你能想象拿破仑让人画下自己滑铁卢战败时的狼狈样子吗?
前面说过,我们今天读的这部山冈庄八的长篇历史小说《德川家康》发表在二战之后,当时日本战败,日本人也开始反省。或许正是因为德川家康这种直面失败的惊人魄力,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共鸣,也让日本人重新看到了希望。所以,二战后日本人对美国人过度的恭敬卑屈,也令人警觉,因为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
言归正传,我们说德川家康经常遭遇失败,其实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就是在政治斗争当中,他也经常处于下风。十三年人质生涯,当然是受制于人;好容易不用再当人质了,又必须臣服于织田信长,就连织田信长让他杀妻杀子也无可奈何;好容易等到织田信长出事了,这下机会应该来了吧?但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
1582年,如日中天的织田信长遭遇家臣作乱,最终在本能寺切腹自尽(史称“本能寺之变”)。收到消息后,德川家康匆忙返回领地,本想打着替织田信长复仇的名义讨伐叛乱者,一举夺权。没想到的是,日本战国时期另外一位枭雄,当时也是织田信长的家臣丰臣秀吉抢先出手清群侧,夺取了大权。之后,虽然德川家康也和丰臣秀吉之间有过正面战争,但最终,他还是选择臣服于丰臣秀吉,继续等待机会。
终于,又过了7年,丰臣秀吉病逝,德川家康作为五大老(丰臣政权下五个最有实力的大名)之首,逐渐掌握大权,并着手谋取天下。实际上,早在丰臣秀吉病逝前,德川就在通过联姻等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在丰臣秀吉死后,他又私自分封领地,这也引起了很多同僚的不满。
五大老当中的其他人开始密谋在关西组建“西军”,并且很快就起兵占领了大坂。1600年,德川军和西军在关原交战,关原就是现在日本本洲岛中部的岐阜县,从地图上看,这里几乎是日本的正中心,是当时日本最重要的战略要害。战争最初的形势对德川军不利,不过战斗打了大半天,到中午的时候,西军中的将领小早川秀秋叛变了,掉转枪口转而支持德川军,这一下形势立即大逆转,结果战争在一天之内就分出了胜负,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
从狭义上看,这场发生在关原的战斗,主要是德川军和西军之间的战争,称为“关原合战”;但从广义上看,这场战争的胜负决定了谁可以拥有日本天下,所以又被称为“决定天下的战争”。自此,德川家康消灭了敌对诸侯,为制霸天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原合战”这一年,德川家康已经57岁。又过了15年,德川家康才发动了人生中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大阪之役。在这次战争中,丰臣秀吉的妻子和儿子被逼自尽,就连丰臣秀吉8岁的小孙子也被斩首,大阪城内一片焦土。而德川家康也终于实现了真正的天下大一统。
有人评论说,德川家康就像是刘备和司马懿的合体。和刘备相似的地方,当然是因为这俩人都很能忍,而且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刘备心怀汉室,志在天下,但在自己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他只能忍辱负重,先后投靠过刘焉、卢植、曹操、袁绍、刘表,到处寄人篱下。至于司马懿,其实更是个“忍者之王”,早年,他被曹操看做是“不安于人臣”的隐患,但他最终辅佐了曹魏四代君主,“隐忍”了五十年,充分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忠臣,最后却在七十多岁时执掌大权,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在这一点上,德川家康和司马懿确实相像。不同的是,司马懿在生前只是架空了魏室,最终灭曹篡位的是他的后人;德川家康则是亲自动手,主动扫荡了所有的潜在敌人。
三、治:确立日本幕藩体制一统天下
除了前面讲到的“忍”和“战”两个维度,德川家康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注重内治。
通过前面的介绍,你肯定已经了解到,德川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急性子。所以,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他每占领一块新的领地,总会非常有耐心地先对新领地的统治进行整顿,而不是急着继续扩大版图。
在德川家康的各种内治措施当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幕藩体制。由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
在幕藩体制下,国家的最高政权机关是“幕府”,最高统治者是将军。全国的土地被划分为一个个“藩国”,各个藩国的统治者是“大名”。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则对他们实行“交替参觐(jìn)制度”。所谓的“交替参觐制度”,意思是各个藩国的藩主必须在江户有一套房子,把妻子、儿子留在那里当人质,另外,藩主还必须定期到将军府报到。很显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削弱各藩大名的实力,防止叛乱,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你看这德川,小时候给别人当人质,现在掌权了,也用人质这一招来牵制底下的大名。其实不光在日本,这种做法在中国古代也很常见,在《史记》当中就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之类的句子。比如说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齐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他就曾经当过人质;更有名的,比如说秦始皇,他也曾经在赵国当人质,最后吕不韦花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才把他接回秦国。
当然了,“交替参觐制度”只是幕藩体制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德川家康还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叫做“谱代大名”;第三类是关原合战之前和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者是战时曾经忠于丰臣秀吉、但在战后降服的大名,叫做“外样大名”。在这三类大名当中,“亲藩”和“谱代大名”是幕府政权的支柱,“外样大名”一般被封在边疆地区,而且还要受到“亲藩”和“谱代大名”的监视。
很显然,幕藩体制是集权的,但同时,各藩国的大名在自己的领地上也拥有一定的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利。在实行幕藩体制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保卫领土,幕府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才被打破。可以说幕藩体制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之处。
除了确立幕府体制以外,德川家康还统一了日本的货币制度,并且在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所谓“武得江山,文治天下”,德川家康向来喜欢读一些治国平天下的典籍,当然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在创立幕府之前,他对佛教一直都是压制的,但推崇儒家思想。在创立幕府之后,他开始觉得,恢复佛教的地位对于巩固新政权有益无害,所以到了晚年才逐渐开始扶植佛教,并经常和名僧一起探讨佛法,采用儒佛合一的方式进行思想统治。
█ 结论
德川家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也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他的功过是非评述清楚。山冈庄八写的这部《德川家康》长达一千多万字,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超级长篇小说,更是一部日本式的权力游戏教科书。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拆书维度对这本书进行解读,只能算是管中窥豹:
1.忍:从十三年人质生涯到清州同盟
2.战:从三方原合战到关原合战
3.治:确立日本幕藩体制并一统天下
读书本来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你不需要完全认同德川家康,也不需要完全认同这部作品,只要它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那么你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值得的。在商界领域,这部书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式的商业游戏教科书。很多中国人在和日本商人做生意的时候会发现,日本商人的计算非常精密,给你留下的利润空间甚至精确到刚好能让你活下去,让人既不愿意接受,又不想拒绝,很容易就陷于被动。或许在《德川家康》这部书当中,你能够发现日本文化的深层元素,并进一步找到破解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