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蔡康永这个人的呢?哦,是《奇葩说》。别人引经据典的时候,他把两手放在桌上,不卑不亢,温温柔柔,但是每一句话,却又似重拳出击,打在你心上。
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康永老师爱用反问句。写文的最清楚,反问句往往比陈述句来得更有力量。我就常常在看《奇葩说》的时候,被他的反问句问到语塞,吃得满嘴的食物,也禁不住站起来鼓掌。
所以当看到《因为这是你的人生》这本书的时候,没犹豫就下了单,却没想,因为繁忙,将书一度尘封了,直到因为疫情,被圈家中,才又重新找出它。
这本书是典型的康永老师风格,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度会觉得康永老师就坐在你的对面,在和你聊天。我还清晰记得看这本书那天的场景,我半靠在家中的床上,阳光斜斜照进来,晒着我的脚丫,暖融融的,康永老师坐在我对面,微笑地看着我,跟我说:
亲爱的,因为这是你的人生啊!
关于人生
“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活得好不好,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活得有没有选择。”
很早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选择是强者的权利”,以前年幼无知,现在再看这句话可真是一语中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选择,而是没得选择。工作不顺心,却没有选择辞职的能力;婚姻不幸福,却没有选择离婚的坚毅;offer不满意,却没有选择拒绝的勇气。
一旦我们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其实,也就丢失了一部分幸福的可能。之前有人问我,你都实现职业自由了,为什么还要努力?我回答说:“我大概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怕有一天因为各种想象不到的变故失业。”
是因为失业后我就找不到工作了吗?这世界工作之多,怎会容不下一个我。其实我真正怕的不过是失去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机会。
所以我想自己之所以现如今还在努力的原因,可能就是希望日后,如果有一天,真的不想努力了,就可以选择不努力吧。
有选择不表示会选得好或选得对,但,没的选择就只是没的选择。
关于朋友
“如果准时跟吃素这些事这么重要,那在一开始交朋友的时候,就应该以这个为标准,去找适合的人选,而不是倒过来,跟别人交了朋友以后,要求对方听话。”
我这小半辈子,说不好听点,都是靠朋友“接济”过来的,哈哈,别诧异,这里说的“接济”并非指金钱(其实也有),更多还是精神层面的。
还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特别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出门、吃饭、自习……反正就是不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多亏了两位朋友,她们一点点指引我,扶托我,又一点点放手,才让我人生第一次学会“独立”,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学会先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后来工作,一个人疲于奔波,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刷剧,根本感觉不到“活着”,又是一位朋友,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带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带着我成长,帮助我挖掘自己的天赋,鼓励我持续不断的学习,所以才有了今天不甘于平凡的我。
我常常跟别人炫耀说,我是一路被“宠”大的,没有夸张,我深知自己任性毒舌,却偏偏还是被大家伙一路宠到现在,所以我一直很感恩,自己在“朋友”这条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要说有什么经验之谈,唯有一句话是我一直信奉的——别把朋友当人脉。
交朋友,既是交朋友,我从不考虑朋友的出身背景,合得来自然合得来,合不来慢慢走散也未必就是坏事,时光会替我做选择,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真诚以待。
我的很多朋友后来都无意地在我人生中充当过“人脉”,也算是无心栽柳吧,虽并非我本意,但我仍心存感激。
关于父母
“他们要欢喜,就要自己想办法。别人肚子痛的时候,你没办法替他痛;别人恋爱到死去活来的时候,你也没办法替他死去活来。爸妈当然不是普通的别人,爸妈是唯一的,但是爸妈依然是别人,就算是唯一的别人,还是别人。”
好像我是这两年才理清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正如龙应台的那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其实反过来,对子女而言也一样,即便一路频频回首,舍不得说再见,但得已或不得已,都要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
《奇葩说》有一道辩题是“父母观念过时,固执己见,你选择闭嘴,还是battle”,其中我特别喜欢邱晨的一段话——
假如你真的找到了什么奇怪的方法去改变了他人,可是你又没有办法改变他们同温层里面的那些人和事,你让他们改变之后又如何自处呢?
她这段话点醒了我,我每次确实困惑,明明在家的时候,和父母沟通的很好,他们也都对我的生活和选择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为什么过了一个月,甚至是一个礼拜就又倒回去了呢?
所以环境的力量还真是可怕,好的地方可见,坏的地方尤是。
不过这两年,我开始慢慢学会放开,觉得有时间去争论一些反正一周后又会变回来的观点,还不如多教他们一些APP的使用方法,帮他们多多打开世界和眼界。
仔细想想,是不是有时候不是父母对我们不“狠心”,而是我们太“溺爱”了,“放任”他们入侵我们的私人空间,“放任”他们擅自规划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变得挣扎和痛苦,全是因为那句“还不是为了你好”。
这里没有要和父母划清界限的意思,但是把握和父母之间的“分寸感”,可能也是当学的课题。
关于学习
“所有离开学校就停止学习的人,都是放弃的人,既放弃了对抗生命的残酷,也放弃了攫取生命的乐趣。”
听过那句话,曾经玩的要好的朋友,在工作几年后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一度以为是别人家的故事,谁曾想,走到如今这个年岁,才真是见证了这句话。
我有一个朋友,什么都做得很好,但就是懒散,不爱看书,没有规划,每天只爱打游戏,她曾经跟我说过,人各有志,我爱学习,她不爱,不过是追求不同的人生罢了,她觉得能每天窝在家里打游戏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就在今年,她突然联系我,说自己情绪极度不稳定,感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希望我帮她。
她并不是唯一一个向我求助的朋友,还有很多曾经认为“人生不过如此”,“再也不要学习”的朋友,后来都找过我,不见得是突然顿悟了,只是不想自己活得那么“丧”。
我可能算是朋友中为数不多的“终身学习者”,而且还特别喜欢给被人“打鸡血”,督促别人努力,好像自己很大一部分的成就感都来自于看到他人在我的激励下变好。
所以我常常晚上躺在床上时,发自内心的感谢曾经那个努力、不放弃学习的自己,让我直到现在,都拥有对未来的期盼,对未知的好奇,对人生的把控力,对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是件逆生长的事情”,这句话是没错的,它比打游戏、刷剧苦太多了,但是当某一天积累足够的时候,你慕然回首,会突然觉得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内心充满了力量,却又平静无波澜。
至于要怎样从无尽的空虚中走出来,还是让我借用康永老师书中的话——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都几岁了,现在才开始学,也太老了。’
不管这人动念想学的是德文,是开刀,还是写程序,都会听到这种‘现在开始已经太老’的论调。
对于这种论调,我只有一个回答:
‘学吧,就算不学,你也一样在变老的。’”
我从不畏惧变老,因为我知道,即便老去,我也会是一个武艺超群的老太太。
结束康永老师这本书的时候,我在书的扉页上,书名的旁边,写了一个大大的“嗯!”,因为我太太太赞同这句话了——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