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杏坛书院廿期读书会之后

听完卢震老师主讲的第廿期读书会《不裁不剪,质朴人生》,收到卢老师与他的学生方山老师亲笔写下文字的赠书,内心温暖感动之余,忽然有一种感触:时间过的真快!杏坛书院的读书会居然已走过了两周年!

回想与卢老师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在张老师的王隐坑老家。我下班后去蹭晚饭,在院子里见到一位束着长发、长须飘飘、穿着粗布、国字脸、戴着眼镜、气度不凡的男子,内心猜想应该就是卢震老师。寒暄之下,果然便是。那时卢老师已经在榉溪村主理杏坛书院并定期举办读书会有一段时间了,而我这个与阅读也沾了一点边的人居然还不曾听过卢老师的课,心中暗叫惭愧。张老师的先生亲自下厨做了一桌色香味全的晚餐,而卢老师只吃蔬菜,不食肉类,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坚持素食已二十余年,令我心生惊讶。饭后就着夜色,我们到村子里转了一圈,卢老师对于中国乡村的见解则让我顿生敬意,原本我们熟视无睹的乡村建筑,在他眼中都有别具一格的自然与人文和谐之美,而新农村建设中设计单调、风格乏味、乡村的城镇化对于乡村之美的损坏则让他痛心不已。

此后,在与卢老师的交往中,他的身上具有一种强大的磁场,让你不由自主地想靠近他。在听课,聊天,游学的过程中,我渐渐地了解到,卢老师把重建乡村书院、重拾乡村书院精神当做自己终生的修行来追求有许多的曲折而精彩的故事。卢老师是临海人,本来以他高考优异成绩可以选择更好的大学,但是填志愿的时候,他抱有一种理想,以后立志要做一位“侠士”,而中医中有点穴济命的专业,于是毫不犹豫填报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实际上进了大学之后他才明白,侠之大者,与自己填报的志愿干系也并不那么紧密。不过,大学生活给了他不断阅读、思考、实践的机会,也是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中医专业,他坚持在西湖边跟随一位太极传人学习太极拳,广泛阅读各种经典书籍,努力扩充知识储备与视野,同时他也成了一名真正的素食主义者,并开始接触不同的公益活动,参与壹基金的建立。大学毕业,他先后在台州卫校与台州学院任教,开办过自己的医学工作室,带着学生到各地乡村作徒步考察,为乡亲们作义诊。此后他还当过道长,在天台歧石山恢复了龙溪书院。而他到榉溪村主理杏坛书院则是前年,当年外来的五位榉溪村“荣誉村民”,别的都已经淡忘,唯有卢老师与他的学生方山老师才真正融入了这个村庄,并已为大家所熟知。

方山老师告诉我,卢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会将一本书中主要事件与人物的书全部搜集进行强化阅读,所以我们平常读一本书,在卢老师身上可能为了读懂读透这本书,连带地读了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书。所以他的阅读功课做的比谁都扎实。有一次在游学路上,方山老师发给我一个“修行有风险,出家须谨慎”的很有意思短视频,那还是卢老师从入世到出世的一个片断,卢老师一身道长装束,道号法融,以自己的有趣的修行经历告诉我们,做一名修行的道长其实与修行前的想象完全不一样,但磨砺心性的过程还是相通的。我才知道原来卢老师真的出过家做过道长,难怪卢老师练的《礼器碑》书法与易筋经的功夫很有功底呢!而卢老师在做道长的时候也没有放下阅读,并给各地道友讲课。卢老师在云南怒江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做支教的经历,也让他强烈感受到当下中国应试教育的缺憾所在。卢老师无论是在体制内当一名大学老师,还是辞去公职做一名修行的道长,无论是到远方的乡村做一名支教老师,还是以一己之力创办独立意义上的乡村书院,他的“侠”之理想没有改变。从在安徽合肥恢复第一个乡村书院秋浦书院开始,到八年之前重建天台的龙溪书院,再到前年成为磐安榉溪杏坛书院的主理人,无论是从入世到出世,还是又从出世到入世,他对人的教育之理想这个初心无有改变。

现在卢老师在龙溪书院与杏坛书院两边跑,每上半月在龙溪书院,下半月则在杏坛书院打理,而方山老师常驻在杏坛书院。在创办与重建独立书院的过程中,卢老师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也因为他坚持书院的公益属性,所以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未曾想象到的困难,社会各种的不理解、书院运转维持所需的资金、院址落地与装修、个人生活的支出等等。不过,卢老师在做支教事业过程中以及个人修行的经历已让他的内心保持了强大的内心力量,他总是以积极的心态鼓励他的学生方山老师,做公益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慢慢地坚持与积累下来,就会改变人心。在榉溪村,村民们也逐渐地接受了卢老师与方山老师,把他们当作与自己一样亲切的邻居,时不时地给他们送点瓜果谷蔬。碰到什么孩子的教育、邻里纠纷或者村庄建设等问题,也很信任卢老师找他咨询。卢老师还利用自己专业所长,经常免费为村民做针灸推拿与调理,成了村民们的专属“赤脚医生”。

因为杏坛书院读书会的定期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儒家思想在当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而卢老师在各个中小学校开展的儒学进校园讲课活动,则在同学们心里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孩子们参加杏坛书院的夏营活动,让孩子们对乡村生活有了充分接触与体验,释放出生命最本真的天性;重走游学的线路充斥着一幕又一幕美好的记忆;对榉溪村空地绿化的倡议与实施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美学所在,也提高了村民们的公共美化意识;卢老师带领大家到安福寺种树的举动则体现了慈悲的情怀,提升了大家共同关爱我们的家园的意识。那些古村与古树,牡丹花的故事,受伤的小鹄,老人家嫁接的弥猴桃,阿婆的手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阿尔法”的爱情……所有这些身边普通的生命与故事,在卢老师的眼里与讲述中,都构筑出一幅人性文明美好的画卷。

诚如卢震老师所言:慢慢地,他已把榉溪、大皿、方前、云山这些地方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而我这个没参加过几期读书会的“打酱油的”,也慢慢地,慢慢地把杏坛书院当做心灵栖息的家园,卢震老师与方山老师也成了我们最亲近的家人!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在杏坛书院廿期读书会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