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读书笔记(十)

今天我阅读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第三章的第一节——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指导。

吴老师认为,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指导包括选书、预热、通读、研读和展示五个环节。

一、选书:我想阅读这本书。

      “选书”环节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怎样让学生关注到一本书?实践证明,学校布置展览是使学生关注到某本书比较理想的办法。第二,应该为学生推荐什么样的版本?对此,教师不需要掌握专门的版本学知识,但要关注不同版本的差异,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版本。第三,如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内容的层次。

        我的思考:许多学生不喜欢读中考必读名著,原因除了考试因素外,还有一个——那十二本必读名著是别人提供给他们看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所以,如何让学生选择一本书,确实很重要!我想,如果在教室展板上把十二本必读名著的相关信息,包括作者画像、这本书获得的荣誉以及人们的评价、不同教师的阅读感悟、不同版本的封面,等等都展示出来,让学生提前了解和关注,或许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之后的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预热: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果没有“心理预案”,他们很可能会“拿起”又“放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预热”环节可以有两种操作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阅读正文之外的内容。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首先阅读封面、目录、插图,或者搜索这本书的相关信息,了解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然后决定是否开始阅读。第二种办法是发挥阅读地图的作用。阅读非虚构作品,最好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用略读或浏览的方式阅读整本书的内容。

        我的思考:阅读预热和体育热身一样重要,前者是最好心理准备,后者是做好身体准备,两者皆是负责任的表现。

三、通读:多次走进同一个文本

      针对不同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指导方案去引领学生通读全书:

      第一,阅读计划辅助的自主通读。对于阅读习惯好,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制定读完一本书的完整计划表,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简单记录阅读心得。逐步实现自主制定阅读计划,记录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进程以及各个阅读阶段的感受。

      第二,阅读任务督促的顺序通读。对于阅读习惯养成阶段的学生,建议教师设计完整的通读指导任务,帮助学生顺次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第三,对于阅读能力较弱,阅读习惯不良的学生顺次完成阅读任务具有一定难度,甚至可能增加心理负担,教师可以提供统整性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多次整体梳理文本,获得相对完整的印象。

        我的思考:在推进学生通读作品时,吴老师能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需求,并能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以前只会苦口婆心或威逼利诱地让学生读完整本书。现在想来,那些做法未免太简单粗暴了些,实在是有失教师之智慧了。今后要改。

四、研读:推进阅读的深度

      完成通读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独立阅读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能由于阅读深度不足而无法提出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通读指导过程中诊断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读活动,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而研读,是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我的思考:如果要进行有深度的研读教学,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先通读一遍书籍,再研读其中的精华部分,并整理出研读成果,这样以后才能去设计任务引导学生研读书本内容。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想要在课堂上谈笑风生、指点江山,就必须先在课外苦心思索、做足准备。

五、展示:做一点实在的“产品”

      完成了通读和研读后,学生往往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生成独特的认识和思考。教师要通过设计展示环节让他们表达出来!展示环节重点关注学生阶段性和终结性阅读成果的设计、展示、点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阅读能力发展、提升。

      我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思考和研讨,都是知识输入大脑的过程;而展示和交流,是知识从大脑输出的过程。第一遍输入大脑的知识是浅层的、未经筛选的,而从大脑输出的知识是经过筛选的、由浅层进入深层的。因此,每次读完一本书,教师要鼓励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做成实在的“文化产品”。

        以上的五个节点,是阅读指导的节点,也是阅读过程的节点,是自然阅读应有的心理和动作。全过程指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未来过着读书人该过的生活,成为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读书笔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