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唱最广的一首诗,千百年来已然成为成都绝佳“广告词”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韦庄、元稹、初唐四杰等都曾到成都做官或曾在成都游历,他们在成都生活,为这座历史名城留下了大量诗篇,有的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成都的一张张名片。对于他们中有部分人,成都不仅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归宿。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杜甫定居于此,在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开始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周围农民交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的诗大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满是疾苦。但是这一时期,杜甫却是有难得的好心情。许是刚经历了很久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又是因为陕西旱灾来到成都定居,因此即便是一场春雨在诗人眼中也显得格外知人意、解风情。于是一场春夜细雨淅淅沥沥落在诗人杜甫笔下,浸润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读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这首《春夜喜雨》尤其如此,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两句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表现出诗人对春雨“润物”及颠沛流离后的安定生活的喜悦之情。

2010年,从成都众多景点中脱颖而出,“草堂喜雨”成为“成都十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一直以来,杜甫草堂都是成都的重要地标景点之一。没有杜甫,就没有草堂,如果没有草堂,就没有“大庇天下寒士”的民生情怀和千古绝唱。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正是因为那种“以民为本”的精神。历朝历代,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凡瞻仰杜甫者,必去杜甫草堂。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已然成为成都的绝佳“广告词”。窗外又是细雨纷纷,草堂花开,卿可缓缓归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甫传唱最广的一首诗,千百年来已然成为成都绝佳“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