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 项研究》读书笔记⑥

第八章 心理障碍研究

29:究竟谁是疯子

Rosenhan, D.L (1973).Onbeingsaneininsane places.Science,179, 250-258

决定人的一种特定行为在这个轴上所处的位置通常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责任。

为了做这个决定,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其他行为科学家及临床医生可以应用下面的一条或多条标准:·行为场合。

这是一种主观判断,但你知道,某些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显然是古怪的,而在另一个特定情景中就没那么显眼。

·行为持续存在。我们都曾有过疯狂的时刻。一个人有可能偶尔表现不正常行为,不一定证明他患了精神疾病。因此,对精神疾病的这一诊断标准,要求一个古怪的、反社会的或失控的行为模式持续存在。

·社会偏差。当一个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社会期望和规范,这种行为就可能被认为是社会偏差。当偏差行为非常极端和持久,如幻听和幻视,就是精神病的证据。

·主观痛苦。我们通常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及其给我们带来的苦楚。当一个人是如此害怕封闭的环境,以至于他或她不能乘电梯,或者某些人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不需要专业人员的提醒,他们就清楚。

·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发现,由于心理问题他不能满意地生活了,这就可以被认为患了心理障碍。例如,一个人害怕成功,因此,生活中的每一次新的努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遭到他所患心理障碍的破坏。【这个超级惨就好比好不容易积极干了点事,干到一半被自己说服不干了,就像水烧90度,无限循环到90度你永远喝不到开水…一样】

·对功能的影响。一个人的问题行为对其过自己想要的或社会可接受的生活能力的干扰程度,可能是心理诊断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罗森汉的研究震动了精神卫生专业领域,研究结果给出了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它表明精神卫生机构不能将“心智健全”与“心智不全”区别开,正如罗森汉在他自己的文章中所讲到的:“医院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行为的意义很容易被误解。结果,住院病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似乎无疑会对抗治疗”(P.257);第二,罗森汉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符合某个心理疾病的标签(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那个标签将掩盖他或她的所有其他特征。

研究30:你将再次获得防御

Freud, A.(1946).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弗洛伊德假设,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本我(id,是“it”的拉丁文简写)自出生时就有,是由人的基本生物冲动和本能组成,如饥饿、渴和性的冲动。每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我都会产生强烈的信号使人找到办法满足它,并且立即这样做!本我按弗洛伊德所说的“快乐原则”行动,意味着它坚持要求即刻满足所有的欲望,不顾道德、安全、逻辑、理性等一切因素。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每个人本我中的那些黑暗的、反社会的、危险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会不断地寻求表现。因为本我在无意识水平运行,因此人们通常不能意识到它。然而,如果你缺乏人格中的其他部分而只有本我,弗洛伊德会预期你的行为将是不道德的、有严重的偏差或越轨,甚至对自己和别人都是致命的。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你没有按这些危险的、越轨的方式去行动的原因,是靠你的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来限制和控制本我的冲动。

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自我(ego)按“现实原则”行动,即它关注现实社会和行为的结果。自我是有意识的,其工作是让本我的欲望得到满足,但是要用理性的和相对安全的方式来实现。

然而,自我也受超我(superego,意思是“在自我之上”)的限制。你的超我,实质上要求自我根据已有的一套关于是非对错的准则,找到合乎道德和伦理的解决方案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道德准则是由你的父母逐渐灌输给你的,并且如果你的行为方式违反了这些准则,你的超我会用它非常有效的武器惩罚你:那就是内疚。你认出超我了吗?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心。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在意识水平和无意识两个水平上发挥作用。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大多数人不存在行为上的反社会或越轨行为,是因为在人格三部分之间有这个检查和平衡系统。但如果这个系统发生故障,即平衡丧失,会发生什么?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是本我的要求太强烈而自我不能充分地控制。如果这种事情发生,你将经历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被称为焦虑的情况,特别是他所说的游离性焦虑。当这种焦虑状态存在时,人就不舒服,会试图改变它。要做这件事情,自我要拿起它的所谓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大枪”。防御机制的目的是阻止本我被禁止的冲动进入意识。如果自我成功,由本我的冲动引起的焦虑不适将缓解。防御机制通过自我欺骗和歪曲事实,使本我的欲望没有得到承认,由此避开了焦虑。

【自我欺骗确实存在,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谈改变,不焦虑的唯一办法不是通过自我防御而是行动Just fucking do it】

安娜·弗洛伊德(P.44)确定了她父亲曾描述过的10种防御机制。

在此将讨论今天常被使用和认可的五种原始防御机制:压抑(repression)、退行(regression)、投射(projection)、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和升华(sublimation)。请记住,防御机制的基本功能是改变现实以避免焦虑。

研究31:习得性抑郁

Seligman, M.E.P., & Maier, S.F.(1967).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1-9

许多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并能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至少在有些时候是这样,因为他们在过去曾对某些情况进行过控制并取得了成功。他们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目标。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乏能力和控制力,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助和绝望了。

能力与控制的知觉对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是非常著名和有影响力的行为心理学家。他认为,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控制的情况下。于是,他(或她)开始感到自己像一颗“命运的棋子”(pawn of fate)任人摆布,无助而抑郁,塞里格曼把这种抑郁的产生原因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人类抑郁可以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许多老年人,像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了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控制力,他们的健康状况比那些能保持这种控制力的老人差,死亡的概率也更大。一位著名的健康心理学家曾指出,做一名“好的住院病人”意味着病人必然是被动的,而且必须放弃所有控制力。这其实是为病人创造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境况,此后即使控制力有可能对继续康复起作用,这些病人也已丧失了使用控制力的能力。

研究32:拥挤导致行为异常

Calhoun, J.B.(1962).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Scientific American, 206,139-148.

人口密度被定义为一定空间内个体的数量。如果一间12×12英尺的房间内有20个人,这房间就被认为是人口密度很高。而拥挤则是由不同程度的密度造成的个体主观体验。如果你试图专心于一项困难的任务,而却与20个人待在这样一间屋子里,这时你可能感到太拥挤了;相反,如果你在上述同样的房间里与20位朋友聚会,你可能一点也不感到拥挤。卡尔霍恩这项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它引发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关注高密度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人来说,促使行为改变发生的环境之一就是特别拥挤的监狱。由国家法官协会资助的一项研究对每个囚犯平均只占50平方英尺[1]的监狱与不太拥挤的监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前者的死亡率、杀人率、自杀率、生病的次数及惩戒的比率明显较高。

另一有趣的发现是,拥挤因素对问题解决能力会产生消极影响。在拥挤环境中你的生理指标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研究已显示,你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伴随着这些影响,你会感到其他人对你充满敌意。随着人口密度增加,你会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慢。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心理学的40 项研究》读书笔记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