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借鉴的教学反思——《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能力》

作者:吴韦萍


教育科研论坛 2008年09期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溶解。在前三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了解了什么是溶解,了解了固体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第四节课则主要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失误却让我在反思后收获不小。下面,笔者将该过程记录下来,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事故”再现


  上课时,我按照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各盛入20毫升水,并提供给每组学生一小瓶小苏打和一小瓶食盐,期望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得出: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从而得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一概念。但在统计与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各组的食盐溶解数据基本接近,但是小苏打的溶解情况却完全不同,有的比食盐溶解的数据高,有的比食盐的溶解数据低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我的处理


  我一方面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小组讨论是否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一方面快速地检查准备的实验材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实验室里的两个药品瓶子外形相似,里面的内容却不同,一个装的是小苏打,另一个装的是碳酸氢钠,两种药品都是白色粉末状固体。于是,我马上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在给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小组拿到的是小苏打,而有的小组拿到的是碳酸氢钠!而它们的溶解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在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之后,我决定调整部分教学思路,结合本节课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格按照实验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是这样安排的:


  1.引导与实践:面对出现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假设。由于学生的惟书惟师的习惯,对教师材料的准备丝毫没有怀疑,大家一致将注意力集中在“是否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上。于是一场小小的侦察会开始了,学生自发地分成两个小组,就取水的规范、放药品的规范、记录的规范进行了相互的询问与排查。最后虽然找出了一些小组的操作问题,但是对于悬殊的数据差异依然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2.鼓励与研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适时地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列举所有的可能性,进行大胆的猜测,包括不能“惟书惟师”。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开始列举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因素:水质是否有差异、放药品的小勺是否有差异、药品的小勺是否有差异、药品是否在保质期内……学生的猜测越来越全面,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接近主题。于是,学生分小组进行了研讨。很快,学生发现了不同小组的药品有差异,主要是颜色上的。于是一传十,十传全班,大家肯定而激动地告诉我,是因为药品过期了,所以性质不稳定了。面对学生溢于言表的惊喜,我和他们同样的兴奋。虽然离结果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如何引导学生跨越这一步之遥,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启发引导。


  3.点拨与启发:面对学生的发现,我又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通过比较,你们发现了小组里的药品有不同。针对这一发现,你们有哪些推测呢?”“除了药品过期这个可能性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一般,有的孩子脱口而出:“难道这是两种不同的药品?”这时,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我感受到来自孩子们眼中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一双双企盼的眼神让我感动,感动于孩子们的执著,也感动于自己的教育机智挽救了一堂面临失败的课。当我将装有两种不同药品的瓶子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告诉他们,颜色白一点儿的叫小苏打,颜色暗一些的是碳酸氢钠时。孩子们欢呼起来,并不由自主地为自己鼓起掌来。4.建构与概括:深入地研究,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们形成科学的概念。至此,我进一步引导,建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的科学概念。“同学们,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来重新整理我们的实验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在这三种物质中,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最低,食盐的溶解能力居中,碳酸氢钠的溶解能力最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由于提供了三种物质进行了比较,孩子们很容易就得出了精妙的总结。


  下课后,孩子们围着我说:“吴老师,您真坏!”我哭笑不得。我确实很坏,坏夜难备材料不够细心,不够负责;坏在出现了问题,不告诉他们原因,让他们费了一节课才找到原因。如果孩子们说的坏是第一种,我细心接受,积极改正,保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再坏。如果孩子们说的是第二种坏,我想,经过今天的实践,我一定会将“坏”的评价进行到底。


  【反思与收获】在这些意外的处理中,除了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外,我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实事求是。假如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我们千万不可马虎应付,用一些牵强的理由否定刚才的研究,而要面对现实。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探究品格。


  2.要相信学生。在意外发生时,由于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一般会表现得比较着急,而且短时间内可能来不及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这里,我建议教师们可以放一放,充分相信学生,将学生作为研究的共同体,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3.要加强指导。在意外的处理过程中,也要防止出现:教师完全退出来,一切让学生自主。一方面,教师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先行者,要使科学探究活动富有成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必须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从而能先学生一步完成探究,并积极地设计下一个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宝贵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它不需要另外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环境,不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或矛盾已然出现,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它。只有把教师的“点拨与启发”完全融入学生的探究过程之中,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质量的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值得借鉴的教学反思——《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