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记日记#723 融合本身就是一种标签

几年前,录制《中国味道》的时候,我认识了花舍咖餐的老板郑金艳,节目录制结束后,我们也经常有些交流,花舍咖餐开有许多家,郑总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偶尔路过也会进入坐坐,喝杯茶,吃个饭。只是我每天都在庸碌中东奔西跑的,我们见面机会不多。

有限的几次见面聊天,多和花舍升级换代有关。按照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邢颖会长的说法,郑金艳骨子里有着求变化的基因,对创新和改变有着天然的热爱。引进荷兰米其林餐厅厨师丰富菜品、创立一个新派湖南菜餐厅,这次又请来王海东先生对花舍的菜品做一些改造,于是就有了“花舍融合菜”这一新的概念,昨晚就是花舍融合菜第一次亮相,郑总邀请了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试试她的新菜。菜式有中有西,味道也还不错。大家感觉这次调整的效果要比前几次好很多,几个菜吃起来有滋有味,主打菜明确,消费定位也比较合理,细节上再锤炼锤炼,应该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烤鸡,用的是海南文昌鸡

图片发自App

剁椒银鳕鱼

图片发自App

脆皮鸭

图片发自App

战斧牛排

图片发自App

春虾煲仔饭

图片发自App

蔬菜沙拉

图片发自App

席间聊到融合菜,有人不赞成用融合菜这个概念,认为是餐厅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不敢旗帜鲜明的说自己是什么风味或是某个菜系。对于这个说法,我是不太同意的。融合菜本身就是一个标签,也是比较时尚的一个标签,这种潜在的时尚概念内涵,与花舍的定位比较吻合。融合菜,英文大概是fusion cuisine,中国叫时尚菜,外国叫混合菜肴,更准确应该是融合菜。融合是食物发展历史中的必然趋势,在没有现代交通现代资讯的古时候,因为贸易因为移民的原因,食物交流就无时不刻发生着,交流的存在,融合必然产生。当代社会,交通物流资讯旅行都高度发达,食物的交流更加频繁紧密,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时不刻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正是交流和融合的发生,让人类联系的更为紧密,也因此有了口味趋同性的现象和可能。一家餐厅可以标明自己的菜品特色,川菜、粤菜、鲁采、湘菜,也可以是不同菜系的混搭,看看北京家常菜馆菜单变化的历史,就能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不同菜系的一些经典菜式都在北京家常菜馆的菜单上有所反应,这是不同菜系之间的借鉴与融合,也由此丰富了北京风味。中外(西)结合也是如此道理,目前中餐中有太多对日餐的借鉴对西餐的借鉴,菜单上并列中西口味是一种融合,烹饪技法、呈现方式的借鉴也是一种融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人优秀的拿过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在我看来是一件大好事,对经营者、消费者都是好事,对餐饮的发展也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历史上融合与借鉴就是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扁平化地球村的今天,更是要自觉自愿的融入到这个潮流趋势中去。

融合是时尚的表现,融合本身就是一种标签。餐饮上的融合是改造中国菜的一条路径,也是丰富中国菜的一种方法,成功与否需要时间检验,需要消费者检验,更需要经营者自觉的努力与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始记日记#723 融合本身就是一种标签)